——商州區政協文史工作助力人文商州建設側記
過去的五年,商州區政協以貫徹省、市政協年度文史工作會議精神為動力,以創建省級文史重點縣區項目為載體,立足區情,精心謀劃,打造品牌,多出精品,在圍繞中心、服務大局、推動人文商州建設中彰顯特色作用,贏得社會各界良好口碑與認可。
完成省級文史重點縣區創建達標任務。商州區政協搶抓機遇,早謀劃、早動手、早爭取,及早納入了全省首批創建達標縣區之列,按照創建項目建設的要求,舉全區之力實施,經省、市政協指導驗收達標后,由省發改委以重點項目支持途徑,省政府撥付商州政協50萬元,區財政配套20萬元,按照一部三室一庫的硬件要求,在政協建成了商州文史資料庫,資料室、閱覽室、采編室和編輯部等部室,庫存圖書上萬冊,書畫攝影作品100幅,錄像、錄音等制作硬件設施一應俱全。商州的創建經驗被省政協總結推廣,也為推動全市創建活動提供了學習借鑒的一手資料。
一批精品文史專輯史料出版問世。為充分發揮資料“存史資政團結育人”的作用,按照“搶救優先,挖掘并重,打造精品,彰顯特色”的要求,區政協先后征集出版了第27輯《商州文史資料》、第28輯《商州考古》專輯、第29輯《商州文史資料》、第30輯《京夫資料專輯》、1-30輯商州文史資料濃縮《精裝五卷本》、第31輯《商州古詩文校注》專輯,共3本專輯,7本綜合史料約600萬字;又設立了文史系列叢書新渠道,先后征集出版了《鄉村軼事》《商州客家人》《商州牧護關》《住在商州吃遍商洛》1-4輯商州文史系列叢書約80萬字;完成了第二輯《商州文史創建》、第三輯《李志賢的書畫政協情結》影像史料的制作,從而使商州文史資料實現文字書、電子書、影像資料多種并存的新格局,為講好商州故事,傳承厚重文化起到了知古鑒今、古為今用的獨特作用。
文史工作對外交流活躍。為提升商州文史工作質量與效率,區政協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辦法,加強與外界學習和交流,先后分赴省內外十多個縣進行考察學習交流,特別是為借鑒全省文史典型咸陽市旬邑縣經驗,區政協班子成員和委辦負責人先后三次到此地考察學習,補齊了商州文史短板。目前,區文史資料庫已收集史料11類1500多冊,名人書畫作品100幅,檔案資料50多卷。商州1—30輯文史資料,已被省政協、省檔案館及市、區圖書館正式收藏,并向商州政協頒發收藏證,走在全省縣區政協的前列。
率先建成縣級文史館。為呈現政協文史成果,傳承政協文化作品,展示政協工作有窗口、有平臺、有載體,區政協籌資30多萬元,騰出30平方米,建起永久性文史成果展室,展室將征集、收藏、研究、成果、交流五大板塊為一體,利用LED先進技術手段,共陳列商州文史資料、文史圖書、影像資料、獎牌、獎杯、榮譽、證書及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方面史料內容。
配合省市政協征集了上百篇史料。按照省、市政協年度征集計劃安排,區政協先后為省政協征集遞交西部大開發史料10多篇,為市政協征集了《知青歲月》《三屆商洛政協》《商洛戲劇精編》《先楚與商洛》等史料稿件約100多篇。同時,又向渭南市潼關縣政協提供闖王李自成的相關史料;先后利用一年時間分赴商洛各縣區征集特色商洛美食159種,其中商州50種,彩印出版了《住在商州吃遍商洛》文史系列叢書之四,以圖文并
茂、行文自由、語言流暢方式挖掘記錄商洛六縣一
區的美食故事,融知識性、趣味性、實用性為一體,
從而使商州文史資料體現了共享共存共有的社會
化服務大格局。
文史成果不斷涌現。區文史工作實現了在“繼承中有發展、發展中有創新”的良好局面,區政協文史工作連續6年被省、市政協評為先進集體,優秀圖書不斷涌現,程云竹等同志被評為市、區優秀文史工作者,趙遵禮、田家聲被評為市、區優秀文史通訊員,商州文史創建、文史工作、文史館建設得到省、市政協、社會各界肯定與好評,中、省、市有關刊物及媒體宣傳報道區政協文史工作10篇(次)。
下一步,區政協將全面落實全國政協和省政協《關于加強文史資料工作的意見》,繼續探索文史工作社會化服務新路徑、為建設人文商州和小康社會貢獻文史人的智慧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