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商州區聯合人民調解委員會
2012年6月,商州區選聘7名退休干部,組建商州區聯合人民調解委員會。幾年來,聯合調委會始終把維護社會穩定、化解矛盾糾紛、保障人民群眾合法權益作為己任,充分發揮人民調解是“第一道防線”的職能作用,積極推進“大調解工作格局”,不斷整合調解資源,加強調解機構建設,探索調解工作方法,全力化解社會矛盾糾紛,為商州的社會穩定作出了積極貢獻,受到了商州區黨委政府的認可和群眾的愛戴。
建立隊伍 完善調解網絡
商州區位于商洛市委市政府所在地,是全市政治、經濟、文化、交通的中心。近幾年,各項建設項目增多,城市拆遷區域拉大,自然引發出方方面面的矛盾糾紛問題,群眾時有上訪,問題矛盾突出,糾紛一時難以化解。
商州區聯合人民調解委員會成立后,他們積極構建機構,建立由下到上的人民調解網絡,表面上只有7名專職退休干部調解員坐班,實際上已擁有50名專業技術人員組成的專家庫和100名優秀人民調解員組成的調解員庫,150名調解員的專業團隊及311個調解組織的網絡體系,形成了與區、鎮、村三級的上下聯動,與各行業、各部門的多方聯動,與政法五部門的協調聯動的工作機制。他們認真分析每一起處理過的矛盾糾紛,總結成功經驗,結合商州的工作實際,總結出了一套調解方法,稱為調解八法:先分后和法、真情打動法、法情并用法、表揚激勵法、闡明利害法、排憂解難法、借用外力法、迂回謙讓法。通過不斷學習積累,這些老同志的調解本領有了很大提升,逐漸成為能夠熟練化解各種矛盾的行家里手。
愛崗敬業 一心為了群眾
“群眾工作無小事”,家庭矛盾、鄰里關系、土地糾紛、勞動爭議等等,有些看似事情不大,但每件事情如果群眾有反映,不去處理或是處理不當,都可能會釀成上訪事件。這些老同志心里時刻裝著的是人民群眾,想著的是群眾的事。
2016年7月11日,商州區大趙峪辦事處桃園村六組村民張寶倉女兒張婷婷及家屬到區聯合調解委員會反映:其父親張寶倉受雇于外地老板,工作中不慎從腳手架上摔下,致左臂肱骨骨折,事故發生后,老板躲著不見面,醫療費用落不到實處,請求區聯合調解委員會處理。調委會立即派專人調查、勘查現場及調解處理,上下聯系反復協商達成協議:老板一次性付給張寶倉3.32萬元,作為張寶倉治傷的全部費用,賠償款由聯合調解委員會轉交張寶倉本人,雙方同時達成諒解、握手言和,張寶倉及家屬保證息訴罷訪。
為了更好地化解矛盾,調解委員會努力讓調解工作制度化、法律法規通俗化、調解程序規范化、回訪制度經常化。調解團隊還特別注重法制宣傳和群眾的教育工作,積極組織群眾開展法律法規及道德知識宣講活動,并結合鄉鎮各類活動,采取懸掛宣傳橫幅、發放宣傳資料等方式開展法制宣傳活動,通過各類宣傳和教育活動的開展,群眾“懂法、守法、用法”的意識,道德水平也逐年有所提高。
重視預防 堅持調防結合
基層問題錯綜復雜,群眾矛盾千變萬化,僅靠調解解決不了所有問題,調委會把工作重點放在“防”字上,堅持抓早抓小抓源頭,對可能誘發群體性事件的苗頭性問題及時化解,確保矛盾化解在萌芽狀態;發現矛盾糾紛后,立即組織力量進行有效化解,做到早發現,早解決,堅持調防結合,標本兼治。
據不完全統計,幾年來商州區聯合人民調委會工作人員調解處理各類民事糾紛23起,其中:人身意外死亡糾紛案件18起、交通肇事引起醫療糾紛3起、土地補償經濟糾紛1起,承包合同糾紛1起、賠償金額239萬元。在受理和調處的案件中,化解時間最長的是35天,最短的是3至5天,賠償金額最多的是28.4萬元,最少的是0.8萬元。幾十起調處案件沒有一起越級上訪,沒有一起非法、過激行為鬧事,都圓滿化解、息訴罷訪,調解成功率和協議履行率均達到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