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難看出,牛瑩是一個爆發力極強的書家。若沒有長期積累,又焉能如此爆發?人常說“功夫在字外”,這話用在牛瑩身上也不例外。牛瑩的成功不僅因了她的慧根和技法,還因她從蒙童時就愛上了涂涂畫畫,隨著年齡的增長和認識的不斷提高,她開始鐘情并執著于書畫藝術,以此作為畢生的夢想與追求。
牛瑩出生在洛南縣景村鎮,其父親畢業于陜西中醫學院,母親不識字。父母對三個孩子要求很嚴,母親因為受盡睜眼瞎的苦,要求孩子們好好讀書、多認字,要對得起一日三餐。懂事后的牛瑩看別人畫畫她就畫,別人寫字她就寫,別人夸獎,她就高興,別人鼓勵,她就來勁。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勤奮是最好的途徑,她一邊上學一邊堅持,從不放棄。參加工作后,經常給單位出墻報、寫標語、插報頭,這又使她得到了鍛煉和學習,經驗得以積累。到了婚嫁年齡,她和張干翰走到了一起,她說她最看中的是干翰能寫一手漂亮的楷書。未能想到,干翰在書法上也是突飛猛進,不但擔任了縣書協主席,繼而又加入了中國書協,既是丈夫,又是老師;既是同行,又是親人;既能朝夕切磋,又能相互勉勵,可謂志同道合,夫唱婦隨。這樣的環境使他們的孩子也受到影響,如愿就讀于西安美術學院。
一個人產生夢想容易,可實現夢想絕非易事,“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牛瑩為她鐘愛的書畫藝術傾其半生精力,終于步入了書法藝術的圣殿,這是她矢志不渝、堅持不懈的結果,也是天道酬勤的最好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