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小華認為,如今高校美術生的最大短板在于創作經驗的缺失。據他回憶,自己和同班同學何多苓早在入學之前,便已有參加國家級美術展覽的經歷,羅中立的連環畫作品已經公開出版,其他許多學生也有參加各級展覽和發表作品的經驗。
“無論純藝術類學生,還是應用型美術專業學生,其實都需要一定的天賦。”省美協設計藝委會主任、四川大學藝術學院設計系主任陳小林認為。他的學生杜佳娟考入四川大學平面設計專業之前,僅用不到3個月的時間“速成”。“大學里除了3D,還真沒有特別困難的課程。”杜佳娟說。2011年,已經讀研的她,又開始對方興未艾的UI(用戶界面)設計產生興趣,于是惡補了互聯網產品開發、設計、用戶體驗等知識,到從事相關行業的公司實習。碩士畢業前,她參與了兩個游戲和電子郵箱項目,承擔部分設計工作。
坎坷的藝術堅守
畢業之后,對于純藝術類學生來說,是否堅持藝術理想、成為職業畫家,成為他們難以做出的抉擇。
與應用型美術專業學生大部分能選擇“對口”職業相比,選擇了純藝術類專業的學生,未來并不一定會走上職業畫家之路。
成都西村藝術空間最近正在舉行“今日·明天”2014第五屆西南地區高等院校畢業生藝術作品聯展,運營總監徐友玲表示,能夠在藝術市場上出人頭地的畢業生的確太少。“很多人畢業后放棄了創作,沒有三五年的堅持,積累一定數量的作品,很難成為職業藝術家。” 今年6月,川音成都美院2010級油畫系畢業展迎來不少畫廊、藝術機構負責人,以及許多策展人、評論家。其中一半的畢業作品被買走,或者被相關機構拍照、展示、宣傳。按照慣例,他們會持續觀察畢業生的創作和成長,判斷其藝術潛力。這個過程中,許多人出于各種原因放棄了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