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畫之美聲“唱法”
——純粹性版畫
說這類版畫是美聲“唱法”,原因有二,一是創作的理念是受國外影響的,可以說是“洋唱法”,二是曲高和寡,看得懂的人比較少。純粹性版畫的出現,始于改革開放之后,國際版畫的交流中,對版畫概念的逐漸明晰,知道了國際上認證版畫的基本要素,其中最主要的是利用不同的版材,能夠產生兩張以上相同圖形的畫作皆為版畫。另一方面,“文革”極左思潮影響下的創作模式已被逐漸唾棄,年輕一代的版畫人開始實驗這一類版畫,他們摒棄了附加在版畫之上的所有其他條件,如主題、內涵、審美、生活等等,純粹從版畫的基本概念出發,尋求在印刷技術手法上的不同和印刷痕跡的創新。于是這一類版畫,看不懂表現什么,也看不懂怎么做出來的問題成為自然,因為它本身就沒有想表現什么,這類版畫在于怎么做,而不在于做什么,有形式,但不一定有形式美。更多的是印刷技法和創作觀念上的新奇。說它純粹,是因為它更體現了版畫本體概念——印刷痕跡的意義。曾記得,有人用汽車輪胎滾印在紙上的痕跡作為版畫展的海報,實際上是對版畫概念最本質的解讀。聽作家王蒙的文學講座,知道文學也有純粹之文學。魯迅是現實主義的作家,但他的早期作品《野草》就有純粹文學之意味,難怪讀《野草》就比較難懂。
美術學院的80、90后,他們的畢業創作已經帶有純粹性版畫的實驗傾向,多數已經不考慮主題、構思、生活等附加因素,習作就是創作,因此,也常常不被觀眾所理解。在國際上舉行的版畫雙年展以及近年來在深圳觀瀾舉辦的國際版畫展,多數作品屬于純粹性版畫的范疇。而且國內和國外作品融在一起已難分你我。隨著科技的發展,數碼技術的介入,更使作品的效果撲朔迷離。
三種版畫應有互補之作用
版畫的三種“唱法”,基本代表了中國版畫三種狀態和三個發展方向。三種版畫,難以類別來區分高雅和低俗,正像聲樂中的三種唱法,不能以唱法來區分高雅和低俗一樣,而是應具體作品具體分析。通俗版畫中也有精品力作,民族、純粹性版畫中也有粗劣之作。但是,在國際文化的交流中,民族性版畫,由于它具有國家的民族的特征,往往有更被看好的效果,并成為眾多美術館和藏家收藏的首選。
三種版畫應該有互補之作用,純粹性版畫中的技法,如果能夠運用于通俗或民族性版畫之中,又不改變其原來的宗旨,那是十分可喜的。多么期望“三駕馬車”能齊頭并進,共鑄輝煌。
值得重視的一個問題,從事純粹性版畫的隊伍年輕化的趨勢和從事通俗、民族性版畫的作者老年化的現象已明顯成為事實,這就預示著,隨著老一輩版畫人的逐漸退去,純粹性版畫將逐漸占有越來越大的比例,而形成當今或以后越來越多的版畫看不懂的自然趨勢。
上世紀90年代初期,中國美院陳列館曾經舉辦過一個比較性展覽,一方以日本筑波大學為主的日本青年版畫展,另一方是中國美院的學生版畫展。展出的結果,多數人認為日本的版畫比較新,比較現代,印刷技法和材料均好于我們,而時在中國美院訪問的大英博物館東方部龍安妮女士卻另有評說,她認為日本青年的版畫已經全盤歐化,看不出日本民族的特色,而中國美院的版畫雖然在材料和印制上不及日本精良,但還保留非常可貴的一點:中國民族文化的特點,一看就知道這是中國版畫(中國美院學生的作品以木刻居多,比較重視刀刻技法和人物造型)。旁觀者的一席評說,給予我們很大的鼓勵。如今20年過去了,如果再來一次這樣的展覽,不知又會出現怎樣的效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