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開始耕耘中國市場的加拿大演出機構負責人洛雷娜說,隨著“中國熱”在全球范圍內興起,中國的舞臺藝術和文藝創作也更受國際矚目。“沒有人不喜歡中國深厚的傳統文化,但有時文化差異太大,或者作品過于‘中國’,令人難以理解欣賞。但中國年輕的藝術家不受制約,可以無拘無束地借用傳統來表達當代人的內心和生活。”
上海國際藝術節去年推出了“扶持青年藝術家”計劃,結果發現在全球化時代成長起來的中國青年藝術家似乎天然具備了與國際接軌的藝術DNA,同時也更有敏銳的市場嗅覺。
繼去年青年藝術家王翀等結合詩經和現代舞的作品《關雎》、多媒體版的《雷雨2.0》大受好評之后,青年藝術家盧歌今年推出的把雜技和昆曲融合在一起的舞臺作品《陀螺》也極富新意;出身京劇世家的裘繼戎創作的《融》,讓這部舞臺劇“落腳于京劇和流行歌曲的中間地帶”。
“我們想用這部作品傳達的主題是‘抱著過去的魂,來做今后的事兒’,不能忘根,不能忘本,不能浮躁。中國文化的創新不必著急,我們可以從傳統精華中汲取元素,經過抽取和改良,再以全人類都能欣賞的方式呈現出來。”裘繼戎說。(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