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藝術市場與國外總是有著差別,先有二級市場,再建一級市場的倒置,讓國內的一級市場顯得有點滯后和尷尬,這一次“水墨資本的律動”同樣如此。與春拍同時,有多家畫廊期望借拍賣的熱量,推動一級市場的銷售。太和空間、新繹空間等畫廊都著力推出與水墨相關的專題展覽。
在這些參展的藝術家中,有當代水墨的領軍人物,也有生活成長在新時期的新銳藝術家。畫廊希望借拍賣的春風,帶動一級市場的發展。而二級市場存在的不足,正是一級市場可以相互彌合補充的。新銳藝術家的推動應該不只是當代水墨,也涵蓋了整個藝術市場。而水墨的崛起本就有其堅實的基礎。與動輒上千萬的近現代作品相比較,當代水墨沒有高不可攀的價格。而早在本世紀初,國外發達地區,還有我國的香港地區就有一些畫廊和美術館早已介入新水墨領域,并為這一板塊打下了國際買家的基礎。而中國內地新水墨市場的崛起則源于去年市場回調時,資本的優先選擇。當代水墨作為較低的價格凹地,被選中,成為一個新的藝術市場的增長點,并由此激發了畫廊和拍賣行兩級市場的熱情介入。
語言
何為當代水墨,如何定義當代水墨,是很多人的疑問。中國水墨也常被稱為“文人畫”,是中國古代“仕”階層對時代和人生存狀態的關照和表達。而當代水墨可以說是對傳統文人精神的繼承和在當代語境下的呈現。從遠古再回看到近代中國藝術歷史,在其不斷的發展沿革中,前有徐悲鴻,為中國畫注入了西方的素描造型,又有后繼者,林風眠將筆墨融入了西方的表現性色彩和構成原理,再有李可染在畫面中滲入了西畫中的光影明暗關系,而吳冠中,則在繪畫中運用了西方的現代形式元素點、線、面這些直接造型。至上世紀80年代,更有一批藝術家,把西方的現代抽象語言領入了中國畫的水墨世界中。
每一次新興的水墨式樣形成,似乎都與西方的繪畫方式脫不了干系,都一樣要借鑒和融合西方的造型原理和美學形式。就如同書法中的帖學與碑學之辨,到清以后的書法家,幾乎已無純帖學的擁蹙者,可以說從那時起,帖學與碑學在書法沿席者中已經融為一體,無人只習帖而不模碑。盡管中西的繪畫在媒介、藝術語言與技法上存在著巨大的差異,但是,只就當下的中國藝術繪畫,借鑒西方,洋為中用,早已經承顯在中國的新水墨畫中。
從諸多拍賣和各種展覽中的當代水墨作品中,我們不難發現,很多作品運用了西方觀念和藝術的思維方式,還有些作品糅合了西方表現主義的風格。在當今的藝術創作中,借鑒或不借鑒,材料與表象,在實際上都不是很重要了,重要的是作品本身,是否創立有自己個性的藝術風格。
借鑒、融合他人,乃至繼承本體文化和傳統文脈都只是一種手段,獨立思想和多緣化,獨到的表現,個性的風格,才是純藝術所獨具的本質魅力,而水墨也當如此。
收藏建議
一、藝術品收藏貴在作品具有獨立性和原創性。原創性是一個藝術家未來就有發展的空間和機會。很多缺乏原創的畫家最多只是曇花一現。
對任何藝術家來說原創性就是畫家的身份標簽,當代水墨畫家也不例外。有高度辨識性的,語言鮮明的是收藏作品的關鍵。
二、只選對的,與自身有互動和關聯性的作品。所謂只買對的,不在貴的。每一個藝術家都有自己的藝術語言,而在收藏者在與其作品對話的過程中,可以體會到不同的訴說與敘事。是否與自己的人生體驗相關,或者是否能良好地解讀作品是收藏者在購買水墨作品時需要著重考量的。
三、學術地位。藝術家在學術界是否受到肯定和好評,即指學術地位,往往直接影響作品的市場表現力。這個部分的考查可以幫助收藏者了解和分析今后藝術家和市場的發展前景。收藏之樂不但在于精神相通,如果能夠在若干年后,得到市場肯定和驗證更是收藏的一大樂趣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