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美國記者,對于中國的山寨建筑現象,提出以下疑問并試圖解答:
□為什么中國在自己的城市里,建造的不是政治領袖的雕塑,也不是后現代的雕塑,而是一個遙遠國度的地標,甚至是大洋之外的小村子?
□為什么在一個擁有悠久建筑傳統的國家,人們會花好幾億搞出山寨版的“凡爾賽宮”或者“意大利小樓”?
□中國仿造了紐約的曼哈頓,仿造了英國的倫敦,但是為什么沒有仿造一個波蘭的城市呢?
在頗具歐洲中世紀風格的街巷,盡頭矗立哥特式教堂,路旁擺著四四方方的紅色電話亭,上面用英文寫著標示“Telephone(電話)”。一個穿著紅色英國皇家衛隊制服的男人在街邊走來走去。
如果不是他回頭打哈欠那一刻露出的黃皮膚、黑眼睛,美國人碧昂卡·博斯克還真以為自己正在倫敦街頭溜達。事實上,那個打扮得像模像樣的“衛兵”是這個名叫“泰晤士小鎮”的房地產項目的保安。2009年,當博斯克坐上出租車從上海市中心一路開往此地,這個美國姑娘驚訝得差點大叫起來:“才一個小時的路程,好像已經不在中國境內一樣!”
這位來中國留學的美國人后來發現,并不只有上海才有這樣的異域景象。杭州立起了大約矮了三分之二的“埃菲爾鐵塔”,蘇州搭起了一座多了兩座塔樓的“英國倫敦橋”,還有美國白宮,從安徽小城阜陽到沿海特區深圳,不少地方都可以看到這座本該出現在大洋彼岸的白色建筑。
這些山寨建筑引起了博斯克的關注。這位美國《赫芬頓郵報》的記者,在普林斯頓大學讀書時的專業是當代中國研究。她希望能夠就這種經常被當做笑談的做法進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于是,她跑去跟開發商聊天,和相關政府官員座談,還登門拜訪住在其中的居民。今年年初,她有關中國山寨建筑的英文著作在美國出版,名叫《原本復制——當代中國的山寨建筑》。
“為什么中國在自己的城市里,建造的不是政治領袖的雕塑,也不是后現代的雕塑,而是一個遙遠國度的地標,甚至是大洋之外的小村子?”博斯克對中國青年報記者拋出這樣的疑問,“為什么在一個擁有悠久建筑傳統的國家,人們會花好幾億搞出山寨版的‘凡爾賽宮’或者‘意大利小樓’?”
好房子的標準是,“跟好萊塢電影里看著一樣”!
在位于上海郊區的“泰晤士小鎮”,售樓處打出了“在泰晤士,美夢成真”這樣的廣告語。在售樓中心,博斯克看到售樓代表拿著激光筆指著沙盤上展示的英式住宅模型,對看房的顧客介紹這個被宣傳冊譽為“夢想之地”的樓盤。
“你去過英國嗎?”售樓代表頗為得意地介紹,“在這兒,我們有教堂,有泰晤士河,空氣清新,就跟英國一個樣兒!”
雖然博斯克后來發現,這個只差說一口標準倫敦音的售樓代表并沒有去過英國。事實上,這個來自安徽的打工妹去過最遠的地方是上海。
這并不妨礙人們對她手中的房子進行搶購。博斯克發現這樣一組對比數據,2009年,當中國全國住宅銷售均價是每平方米4518元人民幣時,上海一些標榜“英倫風情”或“意大利小鎮”的樓盤單價已經賣到了每平方米3萬元。那時候,在北京郊區買一套西式別墅得花3千多萬元,但越來越多的人還是選擇掏錢住進了一個又一個“羅馬花園”、“西班牙莊園”或“東方威尼斯”。
正如那位售樓代表所說,這些樓盤最大的優勢就在于“跟國外一個樣兒”。不少中國山寨小鎮模仿得絲毫不差,讓博斯克在電話那頭不停地感嘆“沒有一個細節是被忽視的”——杭州的“威尼斯水上小鎮”不僅房子跟歐洲的那個原版一模一樣,連在石橋下擺渡的船夫都站在差不多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