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上述說法,《中國新聞周刊》記者采訪到的多位酒商大多不置可否。他們都指出,核心問題有兩個:其一,國產葡萄酒在質量上還無法與進口葡萄酒競爭。一位義烏酒商說,歐洲航空公司在國際航班上的免費贈酒,價值不過2歐元一瓶,但如果和價值人民幣100元的國產酒放在一起,大部分人還是會選擇成本低得多的進口酒。
其二,消保委的計算中,并未顯示利潤的真實分配。一瓶葡萄酒到岸,算上運費、保險、關稅后,價格就翻了一倍,此后是各級分銷商的層層加價:總代理需要8%~15%純利潤,二級和三級分銷商要求40%~60%的純利潤。如果最終是進入酒店飯店等高消費場所,要求至少有100%的純利潤。如此這般計算下來,一瓶最普通的原裝進口葡萄酒的國內售價已比原產地售價高出了7~10倍。
整個鏈條中,獲利最豐厚者,卻是最終端的酒店飯店,這恰恰是葡萄酒消費的“中國特色”,證明進口葡萄酒遠未像國外那樣,是日常消費品,而是排場、應酬的副產品。除酒店之外,零售、超市一類終端,幾乎對進口紅酒銷售量不起作用。正因如此,一位溫州酒商向《中國新聞周刊》記者認定,“別看溫州人炒紅酒的多,但溫州的紅酒消費是全國最理性的。因為溫州全市通行的慣例,客人可以自帶紅酒去飯店,這樣一來,任誰都沒法胡亂加價了。”
而在溫州以外,以高檔酒店為終端的銷售機制,直接拉動了拉菲在中國的價格狂飆。
至于“誰在酒店消費拉菲”,《中國新聞周刊》先后采訪的近十位酒商都是近似的反應,往往會笑笑說:“你懂的”。
而所謂“買的不喝,喝的不買”,則反映的是禮品需求、高端飲用、招待消費的邏輯。有一位酒商甚至認為,拉菲近期價格下跌,和國內房地產業蕭條有一定關系,“只有暴利行業的人才消費得起,成箱成箱地喝拉菲。而且,也只有他們需要上下打點關系,像喝啤酒一樣喝拉菲。”因此,當房地產業整體向下,意味著最終的需求萎縮,價格下降在所難免。
狂躁終將讓位給理性
據眾位酒商回憶,紅酒在中國變熱,是近五到八年的事情,而拉菲的身價扶搖直上,則是2009年以來的現象。在旺盛的需求下,“現在國內十瓶拉菲里大概九瓶是假的。”國際葡萄酒協會亞洲分會理事長林國平博士對《中國新聞周刊》說。
林國平是常住中國大陸的新加坡人,他的另一個身份是杭州葡萄酒文化中心理事長,幾年來也曾多次應當地富商要求,通過私人渠道在國際市場上為他們購買拉菲酒。他回憶說,自己會找到一些離中國比較遠的朋友,商量能不能轉讓一兩箱。這時候,他還要考慮對方國家的稅務狀況。因為各國對拉菲這樣的奢侈品都征高稅,如果對方公司沒有退稅的出口權,轉售這批酒的話,中國這邊的成本會大增。
而目前的現實卻是,全世界都在搜集拉菲賣往中國,流通渠道非常混亂,即便加了兩個國家的關稅,多重運費,居然還有錢賺。
事實上,拉菲只是法國五大或八大名莊之一。此類名莊都只管生產,銷售則是通過公開市場。因為走俏,酒商往往只能買到幾年以后的期酒。如果拉菲酒莊單方面大幅度提高售價,其中國以外的市場,尤其是傳統的歐美市場將難以接受,從而會去選擇其競爭對手釀造的酒,這是拉菲酒莊所不愿意看到的。
因此,拉菲的價格狂飆、炒作,主要集中在與中國相關的流通管道之中。而針對拉菲的造假行為也層出不窮。理論上,一瓶葡萄酒完成生產過程,或進入中國海關之后,要有《酒類流通隨附單》(簡稱隨附單)。它是酒類產品的身份證,在流通的整個環節中,必須填寫該批酒的來源、品名、數量等內容。但在整個流通環節中,主要是依靠行政部門的抽樣執法,其效力有很大局限性。況且,“隨附單為真、酒為假”的情況更是常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