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割:除璧蕊制作的玉璧外,大部分玉璧都不是正規圓形,外徑往往呈不規則的多邊形,不過每條邊都很短。切割完成后,外徑一般都用解玉砂進行了修整磨圓,加工較粗糙,只有精加工的玉璧較圓。璧蕊二次加工的玉璧一般橫截面呈圓形,豎截面呈梯形。由此推斷,齊家文化時期治玉已經有了實心鉆和管鉆,但可能還沒有大的管鉆,因此玉料經過開片后,外徑多用切割的辦法處理,而不是管旋取料作玉璧。內徑用管鉆或實心鉆來打孔。
鉆孔:玉璧的孔多為單面孔,呈喇叭狀的單面斜孔,鉆孔一面大一面小。有的還在孔的斜坡面上有鉆孔時遺留下來的螺旋紋痕跡,但光潔度都很好。少量精加工的玉璧在單面鉆孔后又經過二次加工,孔基本上成直孔了。
打磨:由于當時開片技術好,平面光潔度高,故打磨主要是除去開片、切割時遺留下來的痕跡和茬口,把玉璧的多邊形進一步磨圓等。
拋光:大多數玉璧都沒有經過拋光工序,只有少量屬于精品(可能當時作為禮器用)的玉璧經過了拋光,有的精品玉璧上還可以看到“玻璃光”現象。
所以,從大多數玉璧上可以看到較為明顯的開片、切割、鉆孔的工藝痕跡。如果一件玉璧呈規則的圓形,且孔壁很直,那可能就不是齊家文化的玉璧了。至于線刻紋飾和減地浮雕等,這些技法在真正的齊家文化玉璧上還沒有發現。
四、次生變化
次生變化是指玉器在地下埋藏過程中,在埋藏周圍外部條件長期的物理作用和化學作用下,玉器表面和內部所產生的各種變化的總和。入過土和未入土的傳世玉在保存、盤玩過程中也會產生次生變化。次生變化完全不同于玉料的自然風化。
經過數千年的埋藏,齊家文化玉器或多或少都會產生一些次生變化。由于玉質、埋藏的地理環境和自然條件以及所接觸的物質不一樣,其所產生的次生變化的程度和方式也不盡相同。玉璧為片狀物,又比較薄,相比其他器型更容易產生次生變化,這些變化更直觀,也更豐富、更漂亮。
次生變化是用來辨別玉器真偽的最主要的特征之一。現代仿古玉器主要利用老料新工和新料加工來模仿次生變化。
五、功能和用途
根據我的觀察和理解,齊家文化玉璧主要有以下幾種功能:用作禮器、用以祭祀、象征財富、佩戴實用等。
用作禮器的玉璧的制作要求極高,從選料和做工都達到當時的最高標準,是玉璧中的精品。后來演化為周禮中的“蒼璧禮天”用璧。
用以祭祀的玉璧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的。如武威皇娘娘臺齊家文化墓葬,隨葬的玉璧多者達83件,少的只有1件。在喇家遺址的房子里的特殊位置,也擺放有玉璧,這可能與宗教信仰有關。
齊家文化時期玉器中以玉璧為多,有的甚至是半石半玉,還有石璧。有的墓葬中隨葬大量玉璧,除少量屬于禮器類精品外,大部分是普品,說明當時人們除了崇玉愛玉外,還把玉璧當作財富。當時玉璧是不是可以作為流通的媒介?不敢妄下結論,但玉璧是當時重要的財富之一是毋庸置疑的。
有些用于佩戴和把玩的玉璧制作特別小巧精致,打磨精細,還有佩戴和把玩的痕跡。
以上觀點只是個人看法,提出來供大家參考。(《收藏》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