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
“專家”滿天飛 求鑒需謹慎
鑒定界的亂象層出不窮,官司一場接一場,有哪些方面需要反思呢?
中國拍賣行業協會藝委會常務副主任、古文物鑒定專家劉幼錚認為,以“天價字畫案”來看,求鑒者單憑某位專家的一面之詞,就做出了交易決定,所采取的方式不夠嚴謹、嚴肅,對藝術品的處置也缺乏必要的科學程序,其根本原因是迷信專家。由此引申到當前的藝術品鑒定,有如下問題值得深思:
一、求鑒者希望以最低成本甚至零成本完成藏品的鑒定。到鑒寶節目找專家往往就是出于這種心理。另外,如果朋友的朋友是專家,求鑒者就會不遺余力地找到朋友幫忙引薦,以偷巧的方式去借用專家的智力,而不采取常規、嚴肅的方式。
二、如果鑒定結果出問題了,求鑒者會把責任推到專家身上。求鑒者沒有想到無償服務的專家是不必承擔責任的。
三、大多求鑒者把專家當做萬能的神,不懂得鑒定是一門科學。這一方面是由于當下我們的全民文化素質所限,還沒有形成科學的鑒定理念;一方面是社會公共媒體造就了公眾對專家、對鑒定程序的誤讀。大量的社會信息誤導,包括電視鑒寶節目等。節目里,專家拿起一件東西侃侃而談,其實他之前經過多少積累,做過什么功課,人民群眾并不清楚,只是看到他的結論,于是愿意相信鑒定神話。電視節目傳播了一些歷史文化知識,是好事,但觀眾應該明白這首先是一檔電視節目,而不是學術殿堂。
同時,劉幼錚認為,我們還得問一問:什么叫專家?在外面用輿論用媒體包裝幾次就算專家了?自詡收藏了多少年多少東西就是專家了?在博物館工作多少年就是專家了?自己說,媒體說,一傳十十傳百,公眾就信了他是專家。這就是“造神運動”。事實上,在博物館系統工作的研究員、副研究員也并非全是古董鑒定專家,有一些從事的是器物鑒定以外的標本制作、防腐、文獻等工作。
“可以說,精通某一鑒定領域的專家并不多,現在卻是‘專家’滿天飛。而且專家的能力、特長和權威被放大,于是獲得了大眾的盲目崇拜和信任。這個問題是社會現象的縮影,是社會公德、科學頭腦的缺失,亟待補救。”劉幼錚如是總結道。
法律視角
鑒定專家如“做局” 買賣合同可作廢
廣州日報:在您看來,導致這一糾紛的癥結在哪?原告和被告的鑒定專家各有什么責任?
朱永平(著名律師):癥結在于鑒定專家不負責任的鑒定意見導致原告朱云兄弟產生誤解而低價出賣家傳的乾隆御筆畫。
目前國內藝術品鑒定市場處于“三無”狀態,即無法律管、無機構管、無人管。而本案的鑒定專家應該只是口頭鑒定,無法承擔鑒定責任。對于原告朱云兄弟而言,只能責怪當時只找一位專家進行鑒定就草率地賣掉家傳畫作,不謹慎進行交易。
廣州日報:如果專家確實參與“做局”,該承擔什么樣的法律后果?
朱永平:若專家存在與買家惡意串通,損害到古物所有人(賣方)利益的,該合同依據我國合同法規定為無效合同,賣家可向法院請求確認為無效合同,返還原物。若賣方可以證明買方通過欺詐手段使其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訂立合同的,也可以向法院請求變更或撤銷該買賣合同。
廣州日報:藏家和專家應該從該案例中得到什么樣的經驗教訓?
朱永平:藏家在出賣藏品時,如果對藏品價值認識不清的,最好找幾家大型的鑒定機構進行鑒定,多聽取有鑒定資格的鑒定人員意見。而專家在作出鑒定時,最好以更規范的形式作出,并要有依有據,盡量結合古物特征、古書記載等依據來進行考究與鑒定,從而避免藏家的質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