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社會上流傳的民間不存在或只有少量紅山文化遺物的觀點,雷從云表示某種程度的懷疑,“僅僅幾個考古發掘點就出土了大量的紅山文化的文物包括玉石器和陶器等,那可想而知到現在為止在紅山文化地域進行的大量的土木工程(如公路工程、土木建筑、植樹造林、開荒種田、正常耕作)水土流失,特別是猖獗的盜掘活動等諸多原因,民間存在不少紅山文化文物也屬正常,甚至其收藏的數量和種類要遠遠多于考古發現中出土的紅山文化器物。我曾在遼寧、內蒙古、北京等不同地方親眼所見的一些民間藏家手中的紅山文化玉器,就是實例。”
所謂仿制就一定有漏洞,有破綻,能否明察秋毫,這與藏家本身的知識量有直接關系。雷從云提醒藏家,要避免收藏執著所產生的某些偏見。他強調,收藏要把心態放平和,收藏紅山文化也是這樣,要讀書,要參觀博物館,認真研究真正的紅山文化文物,才能有辨別真偽的能力。正所謂“像”紅山玉未必“是”紅山玉,“像”和“是”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已有一定數量收藏的朋友,要認真梳理自己手中的紅山文化知識和器物,將真的、假的,有疑問的區分開來,這樣才會使自己的收藏活動提高到新的水平。
知識小鏈接:
玉石器包括玉器和石器。自古就有:玉,美石的叫法。古人會遵照前人的經驗,根據不同的材料的特質,制作不同的器具,但對“玉”本身的分類并不清晰,新石器時代早期將其統稱為石器,到了新石器時代的中期,紅山文化里的玉器完全從石器中分離出來,而后成為獨立的發展體系。所以,紅山文化中對“玉”的使用尤為突出。之后,人們崇玉、愛玉的傳統更得到了發揚。
紅山文化器物真偽辨別:
陶器辨別:
真正的紅山文化陶器經過各種物理和化學變化,在色澤感覺和材質、紋飾等方面會保留當時代的氣息。從分量上來說,多年深埋于地下的陶器比較輕,而新做的陶器中含有鉛等其他元素的量較高,相對分量較重。其次,新舊陶器的光澤度不同,經過使用的光澤度不好,而新陶較亮。
玉器辨別:
到目前為止,用科學的方法還難以鑒別玉器的年代,主要是根據它的材質、器型、紋飾、工藝、包漿、沁色等多方面來判斷。古玉的色澤比較自然、通體有肌理,新玉的做舊處理或停留在表面,或因酸堿處理不當而破壞了玉本身的肌理。假玉做得再好也沒有古玉的“精、氣、神”,其神韻無法拷貝。買家要認真研究真正的紅山玉。
小提示:
有的紅山文化器物的器型在考古發現中沒有,但存在于民間,這樣的新器型未必都是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