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實施“十三五”規劃的開局之年。我市發展面臨的困難和壓力前所未有,機遇和利好也十分難得。中央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打好“三去一降一補”五大殲滅戰,對我市來講,既是重大機遇、也是嚴峻挑戰。我們必須承受由此帶來的結構調整壓力、資源約束壓力、減稅增支壓力和社會穩定壓力。如何變壓力為動力、化挑戰為機遇,關鍵是在“轉”字上做文章。我市發展起步晚、經濟總量小,正處于“船小好調頭”的最佳時期,發展短板也是后發優勢。只要我們不斷挖掘潛力,發揮優勢,補齊短板,就完全有能力化危為機、逆勢而上,實現新常態下新跨越。
我們將落實發展新理念,破解發展新難題,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首戰必勝的信心和決心,以涉險攻堅的勇氣和智慧,統籌推進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各項工作,切實抓好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五大任務,聚創新之力,得協調之和,享綠色之美,釋開放之利,成共享之功,確保“十三五”開好局、起好步。
今年的主要預期目標是:生產總值增長10%左右,地方財政收入同口徑增長10%左右,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9%以內,城鄉居民收入分別增長11%和13%左右,CPI漲幅控制在3%以內。
(一)積極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統籌推進“去產能”和“三個專項行動”。制定“去產能”實施方案,重點推進礦產行業減量提質增效,促其延伸鏈條和循環利用,尋找新的產銷平衡點。積極爭取中省專項獎補資金,堅決淘汰“僵尸企業”,對連續虧損且不符合結構調整方向的企業,采取資產重組、產權轉讓、關閉破產等方式予以“出清”,妥善安置分流人員。分類推進國企改革,優化國有資本配置,發展混合所有制企業。積極實施改善消費品供給、降本增效和制造業升級“三個專項行動”。分類施策支持有市場有效益企業擴大銷售,扶持小微企業健康發展。實施質量強市戰略,推動企業開發適銷對路新產品。從降低交易、人工、物流、財務成本和稅費、五險一金、電力價格等方面發力,清理規范中介服務,實施涉企收費目錄清單管理,打好降本增效“組合拳”。
圍繞市場化目標健全要素配置體系。改革科技成果使用、處置、收益管理辦法,探索科技貸款風險補償和知識產權質押融資模式,加快市級產業技術共享平臺建設,充分釋放創新要素活力。加強政府債務管理,整合財政專項資金,創新投入方式,通過設立產業發展基金、推行股權投資、完善財政貼息和政府購買服務,吸引更多社會資本投向產業。支持各類金融機構在商發展,建立政府、銀行和擔保機構合作機制,支持企業上市融資或發行債券。建立打擊非法集資長效機制,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繼續加大閑置土地處置力度,依法收回違規用地,盤活存量,提高效率,優先保障重大基礎設施、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民生項目用地。加快形成供水、供氣、環保等方面的價格市場化決定機制,對高耗能行業實施差別懲罰性和階梯電價,全面實行居民用電、用水、用氣階梯價格。
聚焦突出問題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公布市區縣兩級部門權力清單、責任清單,繼續減少和規范行政許可事項,實行投資項目審批監管線上運行,完成行業協會商會行政脫鉤試點。加快推進“證照分離”,建設企業信用信息共享平臺,加強事中事后監管。推進工商質監、食品藥品、城市管理等監督執法重心下移,落實政府屬地監管責任,切實解決市場秩序、安全生產、市容市貌、社會誠信等領域的管理缺位問題。繼續改進公共服務,加快市政務服務中心建設,推廣“互聯網+政務服務”,落實鎮辦村群眾辦事干部代辦制度,優化辦事流程,變“群眾奔波”為“信息跑腿”,營造破束縛、匯眾智、促創新、保公平的良好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