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業內人士指出,客戶名下資金可在各賬戶流通,雖然被騙子“操作”,出現錢款被轉出、名下“分文不剩”的假象,但這時候客戶的錢仍然在名下,并沒有丟失。
——ATM機取款將激活“新賬戶”,詐騙終得逞。
“不法分子將儲戶錢款從原來賬戶轉到‘新賬戶’后,實際上這只是完成了網銀內部的劃轉,并沒有往外支付的能力。”河北省銀監局專家表示,此類案中存在“兩次詐騙”:第一次在密碼獲取環節,由于騙子手中沒有銀行卡磁條信息,所以得通過第三方支付或其他手段來盜取;第二次是在錢款被轉入“新賬戶”后,不法分子會要求儲戶用網銀進行小額的轉賬或者ATM機取些錢,而這一步操作最終將激活“新賬戶”。
“一旦儲戶聽信指揮完成操作,賬戶被激活后,騙子就可以繞過儲戶,利用網銀渠道順利將儲戶錢款轉走。”實際就是騙儲戶協助完成了詐騙。
系統疏漏當盡快解決
金融機構提醒儲戶警惕
“利用銀行系統設計上的問題,可以新建同行本人賬戶轉錢。冒充客服致電受害者,誘其按步操作,最終盜取卡內存款。”中信銀行內部工作人員認為,多家銀行系統設計上存在漏洞,所以此類案件在全國小規模爆發,這需要從系統上盡快進行封堵。采訪中,有建行儲戶告訴記者,曾接到建設銀行石家莊北城國際支行和河北省分行來電,就賬戶問題和改進措施進行了說明。據記者了解,針對當前電信詐騙和金融詐騙持續高發的形勢,當地相關銀行已決定暫時對此類交易實施交易認證措施。這雖能從根本阻斷這類詐騙現象,但認證環節可能會使客戶操作便捷性受到影響。
河北省銀監局提醒廣大金融消費者:一是網絡操作要警惕。切勿點擊不明鏈接或電子郵件提供的銀行網站地址。另外,使用網上銀行,要認真核對網站地址,避免登錄木馬網頁;二是來電短信要謹慎。收到涉及銀行業務的短信或電話時,要看清是否為正規的銀行客戶服務熱線。電話、短信來源不明時,不要輕信回復短信或回電。
河北世紀方舟律師事務所潘珂驊律師表示,銀行與儲戶之間的聯系是基于雙方間的合同關系建立的,保證儲戶的資金安全是銀行的一項重要的合同義務。在該類騙局中,若是由于銀行自身原因導致儲戶資金安全受到侵害,應當賠償儲戶損失,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目前,多家銀行并未對此事進行說明。(新華社記者 楊 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