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后,陜西省國資委紀檢監察室介入調查,正德信評估公司在向陜西省國資委出具的說明中稱:從未出具上述兩份報告,上述兩份報告的印鑒均為偽造。
2011年4月,陜西省國資委批復了延長石油與陜西益業的合作。隨后,延長石油決定以評估基準日為2008年12月31日的評估報告進行股權交易。
記者獲取的資料顯示,2012年8月31日,中和資產評估有限公司陜西同盛分公司對目標公司進行獨立評估,評估結論為:1、中化益業投資凈資產評估值11088.28萬元人民幣;2、中化益業能源凈資產評估值9298.96萬元人民幣。兩目標公司凈資產總值為2.0386億元人民幣。
而正德信評估公司將未取得土地使用權的兩宗土地和未取得探礦權的煤礦評估作價,總價值達5億多元人民幣。
兩組數據對比說明,延長石油與陜西益業事先確定收購價格、事后委托評估導致目標公司虛增凈資產3億多元人民幣。
對此,中國政法大學教授譚秋桂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采訪時認為,陜西益業與延長石油的交易先約定收購價格再評估,這明顯屬于串通評估收購行為,屬于違規,如此明目張膽地虛增被收購企業三億多資產,是典型的國有資產流失,實屬駭人聽聞,此案存在職務犯罪行為。
“延長石油花數億元到底買了些什么?延長石油購買的就是一個未建成的辦公樓和兩個幾百米深的煤井,這些資產總價值不到2000萬元,并且還沒付款,是后來延長石油支付的工程款。中化益業能源與中化益業投資兩家公司盡管有數億元的注冊資金,被評估為總資產高達5億多元,卻無力支付2000萬元的甲醇項目和煤礦建設項目工程 款 , 甚 至 把 第 三 方 的 投 標 保 證 金 都 挪 作他用。在獲得省國資委批復后,延長石油向這兩家公司墊付資金約8000萬元(其中包括工程建設費用2000多萬元,勘查設計費800萬元,土地款1000多萬元,辦公管理費1000多萬元,給中化益業能源借款650萬元等)。然而六年過去了,香港益業及其關聯企業在這個總投資165億元的項目上實際出資只有區區幾百萬元,是一起典型的以虛假大項目套取煤炭資源,然后高溢價賣給國有企業 的 事 件 , 是 一 起 典 型 的 國 有 資 產 流 失案件。”陜西省國資委一位人士向《經濟參考報》記者作上述表示。
這位人士稱,陜西益業和陜西延長石油企圖憑兩份偽造的評估報告強行闖關陜西省國資委,為騙取國有資產,到了不擇手段的地步。中化益業能源與中化益業投資兩家公司到底有多少資產,需要獨立客觀評估,目前來看就是兩個空殼,注冊資金都是虛假的。
上述人士還向記者透露,此事件被舉報至陜西省有關部門,陜西省紀委已介入調查。
陜西省委辦公廳一位干部也向記者證實:調查還在進行中,目前尚未結束。
陜西省紀委值班室工作人員在了解情況后對《經濟參考報》記者稱:該案件由省紀委監察一室負責,具體情況需要向監察一室了解。陜西省紀委監察一室一工作人員對記者表示:省委領導批示后,正在按領導的批示由專人負責調查,目前尚在調查過程中。
延長石油辦公室工作人員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對此不作評論,所有問題以省紀委的調查結論為準。
6月初,記者致電陜西益業公司法人代表劉娟,一位自稱是劉娟的女士對記者表示:對此事不接受記者采訪。6月20日,劉娟的一位王姓秘書在電話中對記者表示:上次接電話的不是劉娟本人;劉總有時候在內地,有時候在境外,不方便接受記者采訪。(經濟參考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