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直接瀏覽‘寶貝’,不能急于下單購買,要有聊天記錄……”自從電商誕生的那天起,美化銷售業績及評價的“刷單”業務就應運而生。記者暗訪刷單平臺,詳細了解從店家到刷單平臺再到刷單員以及快遞員之間相互配合,演繹一場又一場的虛假交易“好戲”。不過,隨著國家對電商行業監管的日益嚴格,加之電商的自凈,這一灰色行業的生存空間正在日益萎縮,電商也逐漸從創立初期的推廣競爭向產品及服務競爭回歸。
網店
雇人刷銷量,刷出“暢銷品”
“現在網店上顯示的數據水分太大了,尤其是服裝、化妝品這類競品多的商品,老老實實做生意的根本賣不出貨。”市民宋女士在網上經營了一家服裝店,有著多年外貿經驗的她在網店開業之初,本打算靠新穎的款式和良好的品質贏得市場,然而經營了幾個月下來,除了最開始同事朋友捧場外,很難賣出幾件衣服。宋女士曾試圖對網店頁面布置、服裝款式,甚至展示服裝的模特的顏值、身材等進行過調整,但收效甚微。“在網站搜索寶貝關鍵詞,無論是按照銷量還是按照信譽排序,我的店和產品都排在三四頁之后,有耐心的顧客最多也就看到第二頁,根本就不可能關注到我們。”
“只有先讓顧客注意到我們,才有可能賣出商品,而要引起顧客注意,只能靠高銷量和高評價,但是像我們這種新開的店哪有什么高銷量?這么一來就等于陷入惡性循環,根本沒法跟別的店比。”宋女士說,反復權衡之后,她決定向潛規則低頭,雇人把銷量信譽刷上去。她發現,電商刷單業務早已經形成一個灰色產業,相關服務更是細化到毛孔。“不僅可以刷銷量,還能刷好評、點擊量、瀏覽量,最牛的是可以黑競爭對手。”宋女士說,享受這些服務的代價就是花錢,費用根據服務不同分得很細。
宋女士發給記者一份當初合作過的刷客的收費單,賣家想要刷單,需向平臺交“會費”,費用在100元至500元不等。在此基礎上,如果要刷銷量,賣家要按照刷客“成色”不同支付傭金。“2心買家每筆2.5元,3心買家每筆3元,4心及1鉆買家4元,買家成色越高,其交易數據含金量越高。”
宋女士給記者算了筆賬,以一件售價50元的女士打底衫為例,如果要讓月銷量上升100件,按照普通3心刷客來刷單,她需要支付300元的傭金外加200元入會費,500元就能讓店里的這件商品從0銷量增加到100件,而且件件好評。“這100件是什么概念呢?意味著如果這類產品不是熱門品的話,我的這件商品會在短時間內躍居產品搜索的首頁。”
從事保健食品銷售的賣家董先生告訴記者,排名比較靠前的賣家很多采取刷單的方式維持高排位,否則一旦跌出前列,實際銷售額將受到很大影響。“上月我們一個同行刷了月銷量300就排在月銷量冠軍了,他付了2000元刷單傭金,還花了600元發空單,一共是2600元。”半島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