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評論指出,在這類事件中,強生對中國執行了與美國完全不同的雙重標準,對中國消費者提出的質疑,強生的反應顯得“遲疑而傲慢”。
這次張敬禮被“雙規”,疑為涉及中紀委調查上海強生等多家醫藥企業醫療器械行賄案件,很快被舉報牽扯出。此次,一旦涉賄事實成真,為實現在華行業壟斷不惜鋌而走險的強生,無疑將使其“因愛而生”的行銷理念成為一句反語。
外企行賄:
跨國公司的“并發癥”?
從2009年12月國家藥監局藥品注冊司生物制品處調研員衛良被“雙規”至今,陸續有7名國家藥監局中高層官員被“雙規”,他們都是來自醫藥企業的舉報或供認。
“衛良被舉報"雙規"后,這場調查真正拉開了帷幕。”知情人士稱,隨后,包括中國藥品生物制品檢定所的祁自柏、白堅石、陳繼廷3人,及其他處室的兩人,先后被“雙規”、批捕、停職。
張敬禮涉嫌嚴重違紀被“雙規”,更是將這場后鄭筱萸時代的藥監系統反腐推向了高潮。2002年開始,國家藥監局著手整頓地方標準,并收回了各地藥監局的審批職能,審批權收歸中央。2007年,權力的擴張終于走到了頂點,鄭筱萸現象成為那個時代權力過度集中的怪胎。
目前,國家藥監局正在推動將藥品監督的“垂直管理”改為“地方管理”,“對地方藥監局放權”。業內人士認為,放了將來還得收。張敬禮事件,或許只是權力收縮過程中種種亂象爆發的一個集中代表。
不管是這次的強生行賄案,還是之前的西門子全球賄賂案,以及鬧得沸沸揚揚的力拓案,都讓人們看到:一向號稱管理嚴格的外企,實質上卻是行賄的重災區。
這些跨國公司在其自己的國家內都是秉持公平競爭理念、遵紀守法的企業,否則它們也不可能成長為大企業,但是為什么一進中國,就公然違背商業準則,大肆行賄?
一不愿具名的專家指出,我國的市場環境不太好,社會監督不力,法律和體制不完善,導致跨國公司的機會主義盛行。但如果這些機會主義作風“此路不通”,那么,跨國公司必然會放棄這種行為,尋求正常的市場競爭道路。
然而,問題偏偏在于跨國公司在中國大肆行賄,是因為從中嘗到了甜頭,這種商業賄賂能夠讓其輕而易舉提升業績。在巨大的經濟利益誘惑面前,跨國公司作為一個“經濟人”,當然會選擇以這種手段來打開“抄近道”的便利。這位專家不無遺憾地表示。
有評論指出:在一個高度成熟的市場經濟體系里,企業只能依靠自身的實力來拓展市場,在一個競爭充分的市場里,任何企業都無法對市場產生支配,因此對其行賄基本上不可能產生什么作用。然而,中國在一些行業所實行的高度的國家壟斷卻使市場競爭未能得到充分發育,也給商業賄賂培育了廣闊的發展空間。
透過一系列的跨國公司在中國行賄案,我們可以看到一個明顯的現象,盡管行賄企業已經曝光并受到了國外司法機構的處理,但我國國內卻很少見到對相應的受賄人的監管與懲處。如此前鬧得沸沸揚揚的UT斯達康公司行賄案,盡管在美國早已曝光,但國內的電信公司卻不為所動。值得注意的是,此次美國方面已經將UT斯達康公司行賄的具體路徑公布,在這種情況下,我國司法機構要查清受賄人已經不是一件難事。但是,從我國有關方面以往對跨國公司在中國行賄案的態度來看,此次由UT斯達康引出的我國電信公司受賄懸疑很可能仍會不了了之。
頻頻發生的跨國公司在中國行賄案,對這些跨國公司固然是一個沉重打擊,但也使中國的形象在全世界面前受到了巨大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