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于1998年的丹鳳縣凱森工貿有限責任公司目前是丹鳳縣規模較大的核桃深加工企業,年加工核桃2000余噸、產值3000萬元左右。公司已經注冊了“商邑”牌商標。公司經過引進新設備、擴大規模,增加新的生產線,已經研發了“商邑”牌琥珀桃仁、椒鹽桃仁、原味桃仁等系列產品,產品供不應求。公司總經理張茂林說,公司正在爭取資金,積極爭取核桃精深加工項目。目前,核桃深加工系列產品生產線建設項目一期工程基本完成,新研發的核桃新飲品二期工廠正在籌建中。新生產線建設完畢后,將為丹鳳核桃產品的開發利用、群眾增收增效注入新的活力。
陜西天玉實業有限公司是一家以核桃仁為原料,集科研、生產、銷售為一體的民營高科技企業。該公司著眼洛南豐富的核桃資源,從事以核桃油、核桃功能性高蛋白粉、肽、飲品及其相關原料為主的核桃深加工高科技產品。公司目前擁有核桃油冷榨生產線、核桃油灌裝生產線、核桃高蛋白飲品PE瓶灌和易拉罐生產線、核桃植物酸菌生產線。劉明楚說,公司整個項目建成后,可以就地把果農的產品變為商品,減少諸多中間環節,讓群眾在家門口得實惠。
我市相繼建成的這些龍頭企業,內聯千家萬戶,外接國內外市場,在經營中發揮著連接市場與農戶的橋梁紐帶作用。企業按市場規律,通過薪資杠桿,把離開土地的農民轉化成農業行業的產業工人,把科研院所束之高閣的農業研究成果變成市場產品。有較強競爭力的龍頭企業,會把分散經營的農戶聯合起來實行集約化經營,從而加快科技進步,提高產品質量和標準化程度等,從根本上給農民帶去實實在在的經濟效益。
發展壯大面臨諸多困難
進入秋季,走進商州至丹鳳312國道沿線,在一些核桃大戶家中或者路旁,隨處可見加工或者銷售核桃仁的核桃大戶,一片繁忙景象。走進丹鳳縣城中心地帶的盛康貿易公司,機器和人工加工核桃的聲音此起彼伏,只見工人們正在緊張地加工、分揀、裝袋,一片忙碌。經營了17年核桃生意的田甘記說,公司每年外調一二百噸核桃原料,并沒有做核桃深加工,因為核桃深加工資金需求量大、食品生產門檻高、技術含量要求嚴。在丹鳳,幾乎所有核桃都是作為原料賣給了外地的大型企業。
丹鳳縣凱森工貿公司總經理張茂林介紹,核桃產業開發是一項長期、系統的工程,基地建設、科學管理、良種培育和推廣、加工企業、市場建設的任務十分艱巨,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一般企業很難做起來。現在,隨著人們消費觀念轉變,人們更傾向于低糖、低脂消費,所以,商洛目前初加工的琥珀核桃仁、核桃軟糖等銷量逐年下降。張茂林認為,如果核桃企業要轉型,就得開發新產品、上新設備,這就需要大量資金,可是民營企業往往在建設初期,就把大量資金投入到建廠過程中,到后期正常經營、需要大量資金作為周轉資金時,卻出現了資金鏈斷裂,影響企業正常生產。對此情況,劉明楚也有同感,他說,天玉公司雖然瞄準核桃產品這一大好市場前景,進行核桃產品研發深加工。但是前期投入資金超過1.4億元,現在企業正要生產,要組建營銷團隊、加大宣傳力度、收購原材料等,就需要大批資金進行周轉,可通過市場融資、向銀行貸款等方式來解決燃眉之急,就顯得十分困難。
記者了解到,山陽縣核桃加工企業由于資金規模小,新產品開發困難,設備、倉儲、物流不發達,銷售范圍、規模小,企業做大做強困難;科研機構不健全,科技人才少,新型科技難以推廣,產品研發缺乏經費,新產品研發困難。柞水還沒有專門的核桃銷售市場,也缺乏素質較高的市場營銷隊伍,沒有較大的核桃深加工項目,目前多以銷售原品核桃和核桃仁為主,個別企業仍以原品包裝為主,大部分產品靠銷售原材料和粗加工,商品轉化率低,缺乏產業鏈的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