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2014年三季度財報,龐大集團主營收入465億元,比2013年同期的451億元增長3%,但是凈利潤只有9376萬元,比同期的3.0498億元減少了70%。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龐大集團總經理李金勇呼吁廠家關注經銷商的盈利能力。
其實并不是經銷商盈利能力下降了。英國《金融時報》報道了汽車經銷商“抱團施壓外國車企”的消息,認為,中國汽車經銷商處于弱勢,很多經銷商通常只被授予一年的合同,他們的合同每年都需要評估,如果未能完成銷售目標,合同就會被取消。這是不公平的,需要做出改變。
李金勇認為,汽車市場黃金十年的高速增長已經結束,“但是廠家盲目擴產造成了供大于求的市場現狀。市場消化不了的車都變成了經銷商的庫存,經銷商要承受各種壓力,包括廠家任務目標、年終返利、季度返利和月度返利的壓力以及融資貸款的壓力等,在這種情況下就出現了低價賣車甚至價格倒掛的現象。也有一些品牌不考慮現有經銷商的利益,盲目擴張銷售網絡,造成經銷商投資損失”。
原上海汽車銷售公司總經理肖國普提出了著名的“擺缸戰略”,他所謂的缸,就是經銷商,缸里的“水”是指市場,“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我們的網絡是一潭活水,缸破了,再擺一個就是了。缸會破的,但不能沒有缸,這就是我們的‘擺缸戰略’”。在這個理論里,“缸”是沒有自己利益的,廠家只關心自己的利益,這其實就是《汽車品牌銷售管理辦法》的理論核心。
2014年9月,汽車營銷界的傳奇人物周勇江與熊偉分別獲刑15年和12年,他們總計收受汽車經銷商1800多萬元的賄賂。實行品牌專賣之后,如何通過廠家的資質審批拿到銷售權,就成為了商家們每年要過的“關卡”,而掌握審批大權的周勇江、熊偉們炙手可熱,“拿下”他們,就基本等于賺到了錢,這是業內半公開的秘密。所以,《汽車品牌銷售管理辦法》成了周勇江們尋租的機會,成為汽車營銷領域貪腐的溫床。
福特汽車信貸公司不但為消費者提供信貸服務,還為1.25多萬個經銷商提供批發、資金和抵押貸款服務,解決他們的資金困難。但是中國的汽車廠家很少有這樣的業務。汽車經銷商最發愁的就是資金緊張、貸款困難,以至于發明了國際獨有的合格證抵押貸款方式,現在經銷商盈利減少以致大面積虧損,主要是庫存過大,資金占壓太多,導致經營成本大幅度上升。
從福特的汽車生產流水線,到豐田生產方式,再到大眾的模塊化平臺,其間貫穿著一個恒定不變的指導思想:降低成本。但是中國的汽車4S店卻越來越豪華,銷售成本越來越高,這就是因為廠家不承擔建店成本,也不關心經銷商的收益,只管自己的銷量。在市場高增長時,建店成本比較好消化;但是在低速增長時,經銷商的盈利情況就會惡化。因此現在汽車銷售模式改革的核心,就是應該通過降低經銷成本來增加經銷商盈利。(賈新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