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這種亂戰趨勢得以蔓延,則優秀的電動車企業得不到應有的扶持力度,不成熟的企業卻得到了大量的補貼貸款,電動車產品良莠不齊,行業的健康發展就將落空。
電動車異地推廣難以實行,無序亂戰初現端倪,新能源推廣事業將因此受阻,這種現象值得關注,這種局面需要扭轉。
電動車企業應當用產品說話
新能源技術發展的目的是緩解能源短缺,造福公眾。只有打破壁壘,同心協力,優勝劣汰,才能促進新能源汽車的發展。
作為國家管理部門的工信部,需要盡快明確國家電動車標準,設立電動車行業門檻,建立檢測基地,嚴格技術評審,把握好量產出口,讓優秀產品得到扶持脫穎而出,讓低品質產品只能趴窩難以下蛋,無望量產,盡快淘汰。同時將全國統一、國家發放的電動車補貼直接給到購車的消費者,讓消費者自由選擇全國市場上的任何自己看好的產品,讓產品自然進入市場的公平競爭,讓市場進一步優勝劣汰。千萬不能在國外電動車大舉進攻中國市場時,國內電動車企業相互掣肘、對外疲軟對內惡斗,陷于無序亂戰的泥潭。
中國電動車市場前景取決于全行業團結包容
與國外市場對比,國內電動車依然具有市場空間。據中汽協統計數據顯示,2012年我國生產新能源汽車12,552輛,其中純電動汽車11,241輛、混合動力汽車1,311輛。2012年新能源汽車產銷數據在2011年基礎上翻了一番。兩年多來,我國推廣示范電動汽車數量共為27432輛,其中進入公共領域的車輛為23032輛,私人購車數量只有4400輛。對比起國外市場,目前國內電動車人均保有量、銷售量都不及西歐、日本等國家,市場潛力亟待挖掘。如果我們持有開放心態、寬容心態和公正之心,對中國境內的電動車企業多一些愛護扶持,少一些無序亂戰,多一些公平競爭,少一些地方保護,多一些團結合作,中國電動車市場成熟的步伐會更快。
中國電動車之路,是堅持走下來了。但這一路走來,有些跌跌撞撞。除了行業本身的技術難度、新能源車的理念和市場因素之外,更有外環境因素和不正當競爭因素的阻礙。如果上下同心,政策及時合理,大家聯手,包容團結,互補共進,屈指成拳,整個社會為中國新能源車加火添柴,再有多年自身奮斗的基礎和成果支持,專心致力于電動車發展的企業,遇到的困難會更少一些,新能源之路走得會更順一些。(騰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