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前,國家新能源戰略實施之后,中國就有18省市提出打造新能源基地并將其當作支柱產業來發展。在這個大背景下,風機裝備及零部件、光伏電池等發展失衡,已經過剩;電動車產能開始全面鋪開,遍地開花,處處電動車,處處要資金,處處靠貸款,處處要扶持,電動車發展形成了全國大躍進的態勢。
電動車亂戰:前有車后有轍
當時,國內已有40多家車企宣布在新能源領域有所行動,27家企業已發布76種包括混合動力、純電動、燃料電池等新能源轎車和客車。
四年過去,水落石出。一些企業在電動車方面,根本就是只趴窩,不下蛋,只含苞,不開放,只打雷,不下雨。甚至技術上沒有任何進展,真做電動車的,也是引進核心零部件組裝生產,走的是傳統能源汽車逆向研發的老路子。
正在此時,特斯拉突然涉足中國,引起國內一片驚呼。轟轟烈烈這么多年的中國電動車,竟讓美國特斯拉抄了后路。于是對特斯拉推崇有加,對中國電動車質疑不斷,恨鐵不成鋼的妄自菲薄不絕于耳。
地方保護加劇亂相
相比于美國日本歐洲的電動車發展環境,中國市場真的發人深思。現階段中國大陸的政策支持集中在消費補貼層面,但受益的更多是本地企業。于是,又有一些企業匆忙推出電動車產品,因為國家會給電動車產品銷售注入新的資金補貼,企業會因此獲利。北方、南方多家企業電動車產品都往市場上推,當地產品當地銷售,行政方面大開綠燈,補貼“肥水不流外人田”,自然形成了電動車地方保護壁壘。
地方保護的趨勢主要體現在上牌限制和選擇性補貼。
電動車上牌,很多地方限制頗多。在一些城市,油電混合動力汽車可以上牌,而純電動汽車則無法上牌。比亞迪e6先行者純電動車,目前只是在深圳上市。對于其它非試點城市,則暫無銷售計劃,因為這些城市沒有地方補貼,相對于e6先行者36.98萬元來說,如果只有國家的6萬元補貼,顯然性價比不高。
在其它幾個新能源補貼試點城市,由于地方保護作用,新能源汽車投放及上牌等大多由當地車企所“壟斷”,外來品牌上牌難免遇到阻力。如在合肥,主要是江淮同悅爆胎引起的事故占據車禍中很大的比例,其實造成爆胎的最常見原因便是輪胎老化,一般輪胎使用年限為3年或6-8萬公里,以先到為準。千萬不要為了節省開支,而輕視了輪胎磨損、老化、開裂、外傷等帶來的安全隱患!更多純電動車;杭州,主要是眾泰電動車;在北京,有福田迷迪等電動車等。
在廣州,電動車上牌也是個難題。致使廣州暫時還沒有電動汽車銷售。除了從大學城開往中山紀念堂的幾十輛電動公交車外,廣州私人電動汽車保有量幾乎為“零”。作為一個特大城市,廣州甚至還沒有出臺地方補貼標準。
一些廠家宣布推出的純電動車,雖然上了工信部的公告目錄,但由于沒有當地政府的補貼,僅僅是在相關城市小范圍試運行。
另一方面,一些沒有經過檢測、沒有標準、也沒有上過工信部產業目錄的電動車卻被允許在本地區行駛,這是因為對本地企業的保護。這就從根本上屏蔽了外地優秀電動車產品進入本地,形成落后產品的保護和市場壟斷。在佛山,一家沒有上過工信部產品目錄的電動車就被允許在佛山五區內上牌、行駛。山東多款電動車,既沒有合格證,又沒有上過工信部產品目錄,卻在小城市遍地開花,當地政府視而不見。
企業匆匆推出并不成熟的電動車,地方政府任由其在自己地盤泛濫,這和前些年匆忙上馬電動車項目為撈取國家補貼如出一轍。如此競爭,新的電動車大戰將在國內展開。
從國際視角看,這只是一場內斗。相互不服氣,擔心被取代,不肯放棄自己眼前這塊市場,不承認自己的落后。這樣導致前幾年“只含苞,不開放”的電動車企業繼續趴窩,做出即將下蛋的姿勢,好吸引政策的傾斜和補貼的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