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受經濟形勢影響,外加交通、環境、限購、限牌等因素的制約,中國汽車市場已經告別了高速增長期。“轉方式”、“調結構”,實現中國汽車產業和市場的科學發展,是中國汽車業的當務之急。
不再“風景這邊獨好”
業內人士把進口汽車稱作中國汽車市場“金字塔的塔尖”。這部分市場對中國汽車業起著技術標桿和消費風向標的作用,是中國汽車市場的“晴雨表”。
業內人士曾預計,前三季度,中國進口汽車市場會保持20%左右的增速,依舊是拉動中國汽車市場總體增長的主體力量。盡管如此,行業庫存高、終端價格探底,以及經銷商盈利能力大幅度下降等,卻依然是現實狀況,這必須引起業內人士的高度重視。
在整個汽車業面臨一系列新挑戰的大環境下,進口汽車市場已經不再是“風景這邊獨好”。首先,銷售增幅正呈現逐步放緩的趨勢。1-9月,全國進口汽車市場累計銷售87.3萬輛,同比增長22.6%,增速與1-8月相比,有所放緩。其次,品牌分化,排量下移。除了傳統優勢品牌以外,諸多品牌在中國進口車市場已經是“百花齊放”;在排量方面,3.0升以下進口車型的市場份額占84.4%,其中,2.5-3.0升排量區間進口車型的市場份額最大,而1.5-2.0升排量區間車型的市場份額增長最快。第三,庫存加大,價格異動明顯。進口汽車市場正在由賣方市場迅速轉向買方市場。
“讀懂”中國及其消費者才能站穩展望
2013年進口汽車市場,僅靠增長數字、不限制擴大規模的策略,已經無法適應和應對市場的新變化和新挑戰。如何調整策略、穩中求進、尋求可持續發展,如何推動廠家、經銷商、消費者等多方構建和諧共贏的市場關系,這是輪胎業內外人士共同關注的話題。事實上,中國人均汽車消費水平和保有量還不高。全世界共有65億人,保有汽車量達11億輛,即百人保有量約為15-16輛;
中國13億人,汽車保有量在1億輛左右,百人汽車保有量約為7-8輛,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這就意味著,中國汽車市場還大有潛力可挖,在汽車售后服務市場、新能源技術、汽車金融服務等重要領域,都存在很大的改進余地。
要想在中國取得成功,首先要“讀懂”中國及其消費者。只要進口汽車品牌能夠真正適應中國汽車市場和用戶的需求,有效借鑒國際市場成功的經驗,再結合中國市場的實際,梳理好銷售渠道,并逐步完善提高服務品質,在未來的中國汽車市場上,進口汽車會站得更穩。
本報記者王建軍
■相關鏈接
進口車由“賣方市場”變“買方市場”
日前,一份最新統計數據顯示,目前國內整體進口車市場的平均庫存周期達到了將近3個月,有80%以上的進口車經銷商存在庫存過高問題。前三季度,市場人士曾經預計進口汽車市場將保持20%左右的增速,但行業庫存高企、價格下探、經銷商盈利能力大幅下降的情況卻接連出現。有數據顯示,國內進口車的市場銷售增幅正在呈現逐步放緩的趨勢,1~9月份中國累計進口汽車89.9萬輛,增長25.5%,與6、7、8、9月的進口汽車增幅相比,呈逐月下降的趨勢。
對此,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常務副會長沈進軍在近日表示,由于刺激汽車消費政策相繼退出以及一線城市限購限牌等因素影響,自2011年以來汽車市場由高速發展進入了低速增長期,今年的汽車市場依然延續了去年的低迷,進口車市場也難以獨善其身。顯然,在庫存壓力之下,價格戰愈演愈烈。市場人士紛紛表示,中國進口車市場供不應求的局面已經一去不復返,已經從賣方市場轉向了買方市場。(三秦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