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商洛訊(程剛邱宏波記者冀暉)3月31日,陜西省首個精準扶貧大數據平臺在洛南縣正式上線運行。
站在大數據平臺的觸摸屏幕前,手指輕輕一點,洛南縣寺耳鎮高村村貧困戶魏海魚的信息一目了然:魏海魚,56歲,身體殘疾,家有5口人,孫子剛出生,因缺勞動力、缺資金而導致貧困。針對家庭實際,縣科教體局包扶干部王三峰為他制定了短期和長期相結合的幫扶措施,老伴何喜云在家種植5畝玉米,年收入2500元,同時搞養殖,年均增加收入1萬元,兒子魏斌外出務工,年凈收入1萬元,實現穩定脫貧。
據工作人員介紹,大數據平臺集數據采集、統計、分析、展演于一體,由縣精準扶貧大數據中心、鎮精準扶貧工作站、村精準扶貧工作室三級構成,分為信息管理中心、投訴受理中心、評估考核中心、工作展演中心四大板塊,主要承擔數據分析、投訴受理、信息管理、脫貧評估等功能,解決了精準扶貧“扶持誰、誰來扶、怎么扶”問題,實現了縣、鎮、村貧困戶信息共享和精準脫貧工作精細化管理。
洛南縣委書記璩澤濤表示,以傳統的建檔立卡機制,并不能確保扶貧人員的精準識別,而大數據平臺是采用大數據技術采集、比對相關信息,將所有的貧困數據向社會公開公布,接受社會監督,實現了扶貧工作的公開化、透明化。人們通過大數據平臺可以對貧困地區、貧困人口狀況及扶貧項目進行實時在線監測。同時引入第三方評估機構,對扶貧干部實施動態管理,對扶貧工作進行實時跟蹤,對扶貧成效進行科學化評估,為制定科學扶貧政策提供數據支撐。
據了解,下一步,洛南縣還將采用大數據技術,實現民政、衛計、公安、人社、房管等行業數據共享,全面、實時、動態地掌控扶貧項目實施與資金使用情況,保障財政專項扶貧資金安全、有效地運行,最大程度發揮扶貧資金的使用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