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摘錄】我市正處于“船小好調頭”的最佳時期,發展短板也是后發優勢。
【解讀】如何理解“船小好調頭”?相關人士指出,商洛撤地設市遲,發展起步晚、經濟總量小,但這些因素也決定了商洛發展具有潛在優勢,結構調整相對余地大。今年是實施“十三五”規劃的開局之年。市長陳俊表示,我市發展面臨的困難和壓力前所未有,機遇和利好也十分難得。中央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打好“三去一降一補”五大殲滅戰,對我市來講,既是重大機遇、也是嚴峻挑戰。如何變壓力為動力、化挑戰為機遇,關鍵是在“轉”字上做文章。要不斷挖掘潛力,發揮優勢,補齊短板,就完全有能力化危為機、逆勢而上,實現新常態下新跨越。
【報告摘錄】今年我市將鍥而不舍抓好“五件大事”。
【解讀】據介紹,這“五件大事”分別是“一體兩翼”城市建設、西武客專、商丹循環工業經濟園區、鎮安抽水蓄能電站、山柞高速公路,這些關乎到商洛的長遠發展。“十二五”期間,“五件大事”取得重大突破,西武客專列入國家“十三五”規劃,商丹園區創建省級高新技術開發區通過評審,鎮安抽水蓄能電站輔助性工程先行啟動。山柞高速公路已于去年開工,正在加緊建設。
【報告摘錄】全面推進海綿城市和地下綜合管廊建設,規劃建設一批人防地下停車場、商業街,拓展城市發展空間。
【解讀】海綿城市:就是城市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華商報記者從相關部門獲悉,今年重點實施城市綜合管廊建設。
【報告摘錄】重點實施老體育場改造等項目建設。
【解讀】商洛市體育局副局長全斐介紹,老體育場地處城市東邊,長期以來由于設施陳舊,無法滿足群眾活動需要,市政府決定實施項目改造,項目總投資1.2億元,具體由商洛市體育局和商州區政府聯合實施。
“地下一層建設大型停車場、一樓建設商場解決周邊群眾購物需求,一樓樓頂建設體育場。”全斐說,項目建成后將解決全民健身、群眾購物以及停車難題。目前項目方案評審結束,正在進行相關手續辦理,今年啟動建設,年底主體工程將建成,預計2017年投入使用。
【報告摘錄】強力推進中心城區“十大棚改”項目。
【解讀】據了解,這“十大棚改”項目分別是續建的西街項目、朝陽片區項目、蓮湖東側項目、新建的通江路東側項目、黃沙橋片區項目、北新街東片區項目、商運區域項目、行政中心北側項目、沙河子鎮項目、楊峪河鎮項目。
據商洛市棚戶區改造辦公室工作人員介紹,中心城區十大棚改項目改造任務7505戶,總投資92.68億元。截至2015年12月底,累計完成房屋征收3116戶占任務的41.52%,完成投資23.27億元。
【報告摘錄】繼續抓好8個美麗鄉村示范村品質提升,啟動8個美麗鄉村重點村建設,打造產景融合的美麗鄉村品牌。
【解讀】據介紹,商洛市美麗鄉村創建工作開始于2013年,2015年在全市確定了8個美麗鄉村示范村,包括山陽的前店子村、柞水朱家灣村和商南的后灣村等8個示范村。商洛市旅游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確定這8個示范村目的是集中精力抓一批精品和典型,避免抓面無法形成特色,通過抓示范帶動,抓小抓精促進美麗鄉村建設。從2016年開始,每年確定8個重點村,此外,每個縣區根據自身特色選擇抓一批美麗鄉村。2016年的8個重點村暫未確定。
【報告摘錄】全面完成二期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新建公辦幼兒園9所。
【解讀】2015年,商洛市政府下發了《商洛市第二期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對2014-2016年全商洛市學前教育工作進行了全面規劃,提出到2016年底全商洛市公辦園數量達到幼兒園總數的65%以上,學前三年毛入園率達到96%以上,基本解決“入園難”問題。
商洛市教育局相關負責人表示,《計劃》提出,三年時間全商洛市規劃建設80所公辦園,目前,已經建成了60所公辦幼兒園,今年將建設省上考核的9所公辦幼兒園,爭取再建設15所公辦幼兒園,超額完成建設任務。到2016年底,全市每個鎮均有1所公辦中心幼兒園,人口密集的縣城至少有2所公辦幼兒園。
“十三五”期間
商洛將率先在陜南建成創新型城市
“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面對復雜的內外部環境,如何創新轉型發展?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十三五”期間,商洛發揮創新激勵經濟增長的乘數效應,積極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將率先在陜南建成創新型城市。
堅持創新發展,構建現代產業新體系。深入實施創新驅動戰略,以科技創新帶動產品、管理和商業模式創新,不斷優化產業結構,大力發展新興產業,推進工業轉型升級,加快發展現代特色農業,著力推進全域旅游,培育壯大新型服務業態。發揮創新激勵經濟增長的乘數效應,積極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率先在陜南建成創新型城市,商丹園區建成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堅持協調發展,推動城鎮建設新跨越。以實施西商一體化發展為引領,做強“一體兩翼”中心城市,推進商丹園區創新發展,支持洛河園區擴容提質,傾力打造丹江、洛河兩大產業長廊。到2020年,全市城鎮化率達到60%,中心城市建成區面積達到80平方公里、人口達到80萬人。
堅持綠色發展,建設生態文明新家園。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發展全過程,率先建成國家生態文明綜合改革示范區,建成國家循環經濟示范城市。統籌實施治污碧水、降塵護藍、生態修復、農村清潔、節能減碳等工程,森林覆蓋率達到69.5%。
堅持開放發展,增強競爭發展源動力。主動融入“一帶一路”建設,深化國際友城交流合作,推動商洛二級陸路貨運口岸建成通關,著力打造內陸開放新區域。全面落實權力清單、責任清單、負面清單制度,為開放營造更好的環境。“十三五”期間,新引進國內外500強企業20家以上,招商引資到位資金突破2500億元。
堅持共享發展,促進發展成果惠民生。把共享作為本質要求,以“雙包雙促”為抓手,強化政策保障,健全脫貧攻堅支撐體系,舉全市之力打贏脫貧攻堅戰。把移民搬遷作為治本之策,確保26.1萬貧困人口通過搬遷實現脫貧。
“十三五”的具體發展目標是實現“四個翻兩番”和“五個再提升”。即:生產總值、城鄉居民收入、財政收入分別比2010年翻兩番,固定資產投資累計比“十一五”翻兩番。生產總值突破千億元大關,城鎮居民收入達到4.5萬元,農村居民收入達到1.45萬元,財政總收入達到85億元,固定資產投資五年累計達到6000億元左右。實現產業結構、內生動力、公共服務、生態質量、開放水平“五個再提升”,推進全市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產業邁向中高端水平。 本版稿件由華商報記者 陳永輝 實習生 劉娛婷 采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