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元勝正在院子給哥哥熬藥 華商報記者 白鵬飛 攝
在商南縣白浪鎮(zhèn)有這樣一個家庭,兄弟四人,三個都是殘疾人,唯一結婚成家的弟弟張元勝,自覺肩負起照顧三個哥哥的重擔,十多年如一日。近日,在商南縣舉行的“最美家庭”表彰大會上,商南村民張元勝被授予“最美家庭標兵”稱號。
殘疾哥哥都沒成家 他跟妻子撐起這個家
俗話說:“長兄如父,長嫂如母。”但在商南白浪鎮(zhèn)后坪村,卻有這么一家人,他們雖不是長兄長嫂,卻如父母般撐起了一個苦難而艱辛的家。負載起這個沉重擔子的就是42歲的張元勝和36歲的妻子邱愛艷。張元勝是商南縣白浪鎮(zhèn)后坪村人,家里一共有兄弟四人,但是三個哥哥都是聾啞人。因為殘疾,張元勝的三個哥哥都沒有成家,所以照顧家人的重擔都落在了他和妻子邱愛艷的身上。
3月10日,華商報記者來到張元勝家采訪時,他正準備去老房子看兩個哥哥。“大哥去世后,就剩下二哥和三哥在那里住了,不去看看心里總不踏實。”張元勝說,他們以前都是在一起住的,后來兒女們都大了,房子住不下,他們就搬到了3里外的地方。雖然搬走了,可是他時刻還是牽掛著哥哥們,每隔兩三天就要去看望一次,給送點米、面、油等生活用品。
來到張元勝的老屋時,張元勝的二哥正坐在院子里曬太陽,看到有人來了,他就拄著拐杖掙扎著走了過來,打了個招呼。張元勝說,二哥不僅聾啞,小時候腿也被燒傷了,現(xiàn)在只能一條腿彎曲著,拄著拐杖行走。過了不久,張元勝的三哥放牛回來了,他用手比劃著告訴張元勝他腿疼,準備熬點中藥喝。張元勝把藥煎好后,三哥又說房子有點漏水了,讓他給想想辦法。
張元勝說,他的父親一次上山干活時不幸摔斷了胳膊,從那以后也就成了一個殘疾人,在他結婚第二年就去世了。母親也是體弱多病,患有支氣管炎,什么重活都做不了。后來母親去世,他們夫妻倆就和三個哥哥生活在一起。“這么多年來,多虧了妻子的支持才挺了過來。”張元勝說。
面對哥哥的無端打罵 做弟媳的她默默忍受
十多年來,張元勝和邱愛艷不僅要給老人養(yǎng)老送終,還要照顧孩子完成學業(yè),更加艱辛的是要負擔著三個殘障哥哥的衣食起居。
張元勝說,大哥天生聾啞,2012年的6月份又癱瘓在床,生活也不能自理。張元勝夫妻倆就輪流去照顧大哥,除了一日三餐喂飯,還要照看他上廁所等。張元勝說,有時候大哥發(fā)脾氣打他,自己也會生氣,但想一想,假如此刻生病的是自己,他相信大哥也一定不會拋下自己不管的。2013年農歷的二月,張元勝的大哥突發(fā)腦溢血不幸離世。張元勝說,二哥小時候腿燒傷過,行動不便,脾氣比較暴躁。有一次,二哥嫌妻子多給家里養(yǎng)的牛上了草料,把妻子腿打青了,半個月都沒有消下去,但是妻子并沒有計較,還是盡心盡力地照顧哥哥們。
因為要照看家庭,張元勝就不能出遠門去打工,只好在家門口打零工、上山挖一些草藥、賣山貨掙點錢來補貼家用,一家人生活始終過得緊巴巴的。張元勝說,最難的是1991至1993年。“那幾年有時候連油鹽都吃不上,有一次,家里實在是沒有錢買鹽了,我就去鄰居家借。鄰居給了我兩袋,我們一家七口人吃了兩個月……”說著,張元勝的眼圈就紅了。
張元勝說,雖然三個哥哥身有殘疾,父親依然咬牙供他讀書,直到高中畢業(yè),后來自己考上師范,因為家里太困難沒有去。張元勝說,父親去世后,他就成了家里唯一的頂梁柱。這個家,他必須要像父親一樣撐起來。
對于未來的生活,邱愛艷說,她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先把蓋房子欠的十幾萬元賬給還了,再好好賺錢供兩個孩子讀書、考大學,讓他們有出息。對兩個哥哥,邱愛艷說,他們會盡心盡力為他們養(yǎng)老。(田德政 白鵬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