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今年5月,省委書記趙正永在商洛市調研時評價:“山?陽推行的‘六直通’、村‘365工作室’、群眾辦事干部代辦等?做法很好,這不僅是為民服務的態度和感情問題,也是科學制定措施、實施精細化服務的過程。”今年7月,省委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領導小組辦公室下發《通知》,要求推廣山陽等8個市縣的黨建工作創新經驗。本報今日特刊發通訊予以推介,以饗讀者。
“按這告知單上的內容把材料備齊交來,五天內替你辦好。”9月12日,家住山陽縣戶家塬鎮黨塬村的王全芳來到村上的365群眾工作室,申請補辦殘疾證,坐班村干部陳來文不僅承諾為她代辦,還說清了辦理時限,這讓她的心情立馬由陰轉晴。
回憶以前辦事經歷,王全芳深有感觸:村上距鎮政府十多里路,村民只有逢集或有空時才去鎮上辦事,若遇節假日、干部下鄉或手續不全,經常白跑一趟。“現在可好了,村上天天都有人在,隨來隨辦,需要到鎮上和縣上辦的還給代辦,我再也不用來回折騰。”
事實上,為王全芳代辦殘疾證手續的“365群眾工作室”只是山陽縣今年實施的“為民服務直通車”工程的一項內容。這項工程直面群眾訴求反映難、辦事難及干群聯系不緊密等實際問題,試圖從干群聯系直通、民情民意直通、惠民政策直通、群眾辦事直通、矛盾調處直通、糾風監督直通等六方面“打通”自上而下的為民服務“高速路”。
與許多縣區一樣,山陽縣便民服務平臺建設起步較早,但由于投入不足、上下脫節,被群眾稱為“聾子的耳朵”。為改變這一狀況,該縣一方面籌資2000余萬元,在全縣322個村(社區)和23個鎮、75個部門單位分別建成了規范化的365群眾工作室和便民服務大廳、便民服務窗口,在8個邊遠地區設立了為民服務代辦點,健全了便民服務網絡。另一方面,將群眾、企業常用的239個辦事流程匯編成冊,向基層發放,向社會公布。對能當場辦理的事項現場辦結,對不能當場辦理的,由工作人員向辦事人出具告知單,明確告知辦理時限、聯系電話、投訴電話等。對需要縣鎮村三級共同參與辦理的事項,逐級明確辦理時限,逐級作出限時辦結承諾。所有單位實行“一個窗口”對外,內部進行轉辦、督辦,群眾、企業辦事不用跑股室、找領導,使“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變成“不看臉、辦成事”。幾個月來,各級便民服務平臺為群眾辦事25120件,其中代辦6133件。
在方便群眾辦事的同時,該縣還在便民服務上打出了一套“組合拳”:
通過選聘民情信息員、建立民情月報制度、開設熱線電話、印發干群連心卡等,收集民情民意2177條,為縣委、縣政府決策提供了科學依據。戶家塬鎮戶家塬村竹園底移民小區建成后,首批23戶群眾就搬進了新房,但因配套設施不到位,群眾吃水困難。兩天后,縣上按程序召開了民情督辦會,責成縣水務局選址修建了一個95平方米的水房和蓄水池,為這些移民戶解決了燃眉之急。
“今年增加了3戶低保戶”、“公益林補貼標準提高了”……在山陽縣十里鋪鎮高二村,村民圍著村上的惠民政策宣傳欄,邊看邊諞閑傳。針對境內山大溝深、信息閉塞的實際,山陽縣在所有鎮村及黨建網、政府網設立了惠民政策宣傳欄,并將教育培訓、醫療衛生等10方面119項惠民政策匯編成冊發放,力促惠民政策公開公平公正落實。
著眼于密切干群聯系,該縣在縣級干部中推行“一聯五幫”制度,每人聯系1個后進村,結對幫扶農村貧困戶、致富典型戶、普通黨員戶、信訪戶、村(社區)干部戶各1戶,從不同群體知民情、解民需。組織379個機關、企事業單位黨組織與322個村、社區黨組織結對共建,每名有能力的黨員至少聯系幫扶1戶生活困難群眾,做到每年幫助辦一件實事等“四個一”,代辦證照到戶、指導產業技術到戶等“十到戶”,為群眾辦實事2.3萬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