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記者 李 敏)近年來,我市以構建生態產品價值核算體系、綠色發展獎補機制、市場交易體系、產業實現路徑、質量認證體系與支撐體系為重點,積極探索政府主導、企業與社會各界參與、市場化運作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創新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推進生態產業化和產業生態化,建設生態優美、環境宜人、經濟活躍、人民富足的美麗商洛,打造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的“秦嶺模式”與“商洛經驗”。
我市將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作為推動綠色轉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和關鍵路徑,成立了以市委書記為第一組長、市長為組長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工作領導小組,建立了“1+11”協調推進機制,成立了市、縣秦嶺生態保護局,出臺了《商洛市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方案》和任務清單,聚全市之力推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工作。
我市與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合作,建立商洛市生態產品價值與碳匯評估平臺,編制《商洛市生態產品目錄清單》,制定《商洛市生態產品價值核算方法》《商洛市區域碳匯核算方法》地方標準,開展了生態系統生產總值(GEP)核算和評估,完成了《2020年商洛市生態產品價值核算報告》。經核算,2020年我市生態產品價值為3132億元,是同期GDP的4.2倍;碳匯總量為280萬噸,是同期碳排放的80%。商洛也成為全省首個摸清并公布生態產品價值家底的市,得到社會各界廣泛認可。
我市把破解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抵押難”“交易難”作為破題方向,出臺《商洛市金融支撐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十一條措施》,率先在商南、鎮安、柞水3個縣開展“秦嶺生態資源平臺”試點,推動開展綠色信貸、生態保險、綠色擔保等業務。鎮安縣整合財政資金建立生態貸補償基金,設立生態產品轉化中心,創新推出“生態貸”金融產品,已為綠色企業、綠色項目、綠色產業投放差異化優惠利率貸款6150萬元,成為陜西首個開展“生態貸”金融業務的縣。開展“百萬畝綠色碳庫”試點示范項目,首單2000萬元投資已落地商州、洛南2個縣區,與中鐵五局集團有限公司簽訂國家儲備林戰略框架協議和合作協議,首期160萬畝林業碳匯項目正在籌備入市交易。全市謀劃抽水蓄能電站項目11個,建成了完整的光伏產業鏈,“水電+光伏”綠色清潔能源體系和千億級清潔能源產業集群基本形成。柞水縣朱家灣村《從“落后村”向“網紅村”的華麗轉身》等8個案例被中國氣象服務協會碳匯與生態價值評估技術委員會認證為首批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創新典型案例,涵蓋了生態價值核算、生態農業、生態工業、生態旅游業等各個層面。
今年4月,市委、市政府聯合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中國氣象服務協會碳匯與生態價值評估技術委員會,采用“線上+線下”的方式召開了商洛市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研究成果發布會,發布的成果主要包括1個平臺、2個核算方法、1個評估報告、7個創新典型案例。人民日報經濟網、新華網、新華財經客戶端、央廣網、學習強國主站、央視頻等29家主流媒體分別以新聞通稿、視頻等多種形式對發布會及系列研究成果進行了報道,商洛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已成為網絡熱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