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艷萍 陳浩秦 趙敏鴻
黨的十八大以來,市委、市政府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來陜考察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堅定捍衛“兩個確立”、堅決做到“兩個維護”,帶領全市人民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商洛市經濟發展穩中提質,綜合實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經濟發展成績斐然。
綜合實力明顯增強
經濟總量持續增長。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市經濟總量相繼邁上了一個又一個新臺階,實現了突破式發展。2012年,我市經濟總量為387.21億元,一二三產實現增加值分別為77.7億元、150.81億元、158.63億元;2021年,商洛經濟總量達到852.29億元,是2012年的2.2倍,一二三產實現增加值分別118.50億元、339.77億元、394.02億元,分別是2012年的1.5倍、2.3倍、2.5倍。
人均GDP達到新水平。隨著我市經濟總量的不斷擴大,人均生產總值也持續增加,為推動高質量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宏觀經濟基礎。2012年我市人均GDP為16835元,2021年突破歷史新高,達到41812元,比2012年增加24977元,是2012年的2.5倍,年均增長8.1%,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4個百分點。
財政收入快速增長。2021年財政總收入是43.84億元,是2012年33.74億元的1.6倍,年均增長6.7%。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6.82億元,是2012年21.5億元的1.2倍,年均增長9.5%。
發展潛能不斷釋放。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市不僅實現了自身潛力的充分釋放、綜合實力的不斷提升,也時刻向其他發展好的地市看齊,奮力實現追趕超越。2021年,我市實現生產總值852.29億元,增長9.5%,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5.2%,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9.6%,三項指標全省排名第一。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4%,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28.7%,兩項指標全省排名第二。200個市級重點項目完成投資413億元,占年計劃105%,新建標準化廠房26萬平方米,糧食總產量52.14萬噸,新增“五上”企業159家,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0.9%。
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三次產業結構趨優。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市采取措施全面推進服務業快速發展,下大力氣加快結構調整步伐,產業結構更趨優化,服務業占比提升幅度較大。2012年,三次產業結構為20.1:38.9:41.0,2021年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13.9:39.9:46.2,一產占比回落6.2個百分點,二產占比提高1.0個百分點,三產占比提高5.2個百分點。
城鄉發展更趨協調。我市堅持城鄉統籌,著力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鄉村發展短板不斷補齊,城鄉關系更趨協調。2021年末,我市常住人口202.68萬人,比2012年減少26.32萬人;城鎮化率49.42%,比2012年提高18個百分點。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縮小,2021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8655元,比2012年增加8657元,年均增長8.6%;2021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1969元,比2012年增加6544元,年均增長10.4%。農村居民收入增速連續10年快于城鎮,城鄉居民收入比由2012年的3.69:1縮小到2021年的2.93:1。
縣域經濟實力顯著增強。黨的十八大以來,縣域經濟快速發展,經濟實力顯著增強。2021年,我市縣域生產總值700.72億元,縣域生產總值占全市生產總值比重82.2%,比2012年提升3.5個百分點,高于全省40.1個百分點。2021年縣均生產總值116.79億元,是2012年的2倍,洛南、山陽、鎮安3縣經濟總量超百億元。全市7縣區在縣域經濟監測考評中追趕超越、爭先進位,各縣區先后榮獲全省縣域經濟“爭先進位”獎,個別縣區多次進位。2021年,鎮安縣榮獲陜西省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爭先進位縣”,柞水縣榮獲高質量發展“生態強縣”。
服務業發展轉型升級
科技創新能力顯著提升。2021年,秦創原(商洛)創新促進中心揭牌成立,商洛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創建成功,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試點市獲得命名,69個產品入選國家目錄,數量居全國地級市之首。科技創新主體不斷壯大,注冊入庫科技型企業171家,認定高新技術企業17家,高新技術企業達到45家,簽訂技術交易合同37項,實現技術合同成交額1.73億元。全年共獲授權專利634件,其中發明51件、實用新型專利500件、外觀設計專利83件。
現代服務業迅速崛起。我市積極探索新領域、培育新業態,統籌推進商貿服務、都市旅游服務、數字經濟協同發展,規上服務業企業數量持續增加,著力打造充滿活力、各具特色的現代服務業產業集群。2021年末,我市限額以上商貿企業達到311戶,規模以上服務業企業達到62戶;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191.57億元,較2012年101.53億元增加90.04億元。金融存貸余額平穩增加,2021年,全市金融機構存款余額1394.36億元,是2012年的2.7倍,年均增長11.6%;2021年,全市貸款余額757.77億元,是2012年的3.4倍,年均增長14.4%。快遞業務快速增長,2021年,全市快遞業務量882.65億元,增長39.0%;快遞收入1.43億元,增長42.2%;全行業擁有各類營業網點833處,其中設在農村的62處;快遞服務營業網點693處,其中設在農村的258處。
市場活力不斷激發
我市加快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新增市場主體快速增長。全市堅持優化市場準入環境,注重強化服務扶持,激發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活力。2021年,全市印發《優化營商環境三年行動計劃》,制定打造營商環境最優區《專項規劃》《實施方案》《二十六條措施》和《考核辦法》,全市營商環境大數據監測分析管理平臺建成調試,“信用商洛”新版網站、公眾號正式上線,信用共享平臺試運行。全市完成67家市場主體信用修復,企業失信比降至0.12%,信用監測排名穩居全省第三。截至2021年底,全市市場主體達到12.94萬戶,增長6.8%,其中新登記企業15438戶。全市一套表在庫單位數1445個,其中“五上”企業899個。全市新增“五上”企業159家。
非公經濟不斷壯大。我市繼續鼓勵支持非公有制企業發展,優化民營企業發展環境,引導非公企業健康發展。非公經濟總量不斷擴張,占比穩步提升。2021年我市實現非公經濟增加值480.49億元,是2012年的2.2倍,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56.4%,較2012年提升6.8個百分點。
全市上下緊緊圍繞生態、宜居、康養發展思路和奮斗目標,始終把加快城鄉建設作為重點“民生工程”,堅持以創促建,推動城市內涵式發展,中心城區6縱8橫道路網絡全部貫通,城市公園、公廁涼亭、休閑廣場、健身步道等設施日趨完善,成功創建為國家衛生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和省級生態園林城市。堅持以城帶鄉,促進城鄉共建,縣城擴容提質步伐加快,創建國家重點鎮12個、全國最美休閑鄉村5個、省級美麗宜居示范村48個,生態宜居優勢不斷彰顯,“秦嶺最美是商洛”的品牌更加響亮。
特色產業更加凸顯
我市充分挖掘生態、區位、資源、文化“四大潛能”,全市已形成菌果藥畜茶特色產業、新興產業、鄉村旅游、加工業四大支柱扶貧產業體系。目前,食用菌、香菇、木耳生產規模和產量位居全省第一,被授予“全國食用菌產業發展示范市”稱號。“商洛香菇”“商洛核桃”被認定為“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入選全運會特許產品,“柞水木耳”榮獲“首批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中國農產品百強標志性品牌榜”和“首批陜西省特色農產品優勢區”,躋身國家“十三五”科技創新成就展。2021年全市茶葉面積達到58.3萬畝,新建茶園面積2.17萬畝,可采摘茶園39.85萬畝,無性系茶園面積7.25萬畝,產量9644噸,總產值達到18.36億元。“秦嶺泉茗”獲省級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認定,柞水縣農業產業園躋身國家級序列,商南縣被命名為“名茶之鄉”,商南縣茶葉、狝猴桃入選全國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創建全國休閑農業示范縣1個,創建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鎮16個、省級“一村一品”示范村鎮277個,柞水縣下梁鎮、丹鳳縣棣花鎮、洛南縣永豐鎮、商南縣富水鎮、山陽縣戶家塬鎮獲批創建全國農業產業強鎮。創建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4個、省級示范縣1個、示范鎮3個、示范村9個。
我市圍繞“轉型提質、開放創新、集約高效、綠色生態”的園區建設目標,整合資源、加快建設,園區產業集約化、集群化發展水平不斷提高。截至2021年底,全市實現了一個管委會對一個縣區園區進行統一規劃布局、統一建設管理、統一功能設置。目前全市有省級工業集中區7個,其中山陽縣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為省級高新區,正在申報創建國家級高新區,其余6縣區工業集中區正在創建省級經開區。商洛高新區為省級高新區,正在創建國家級高新區。全市共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達8685家,其中,市級以上現代農業園區發展到152個,其中國家級產業園1個、省級產業園7個、省級園區21個、市級園區123個。農業龍頭企業160家,其中國家級3家、省級42家、市級115家。家庭農場2725家,其中省級示范家庭農場55家、市級74家。農民專業合作社5031個,其中市級以上示范社140個、省級76個、國家級25個。
圍繞全市打造“一都四區”總目標,結合“山水園林城市、旅游康養之都”城市發展定位和實施“三百四千”工程奮力趕超行動要求,以系統推進“六市聯創”為契機,奮力推進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促進旅游三產實現新突破。截至2021年,我市建成5A級景區1個、4A級景區16個、3A級景區27個;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1個、省級4個,形成了精品景區支撐、特色小鎮點綴、風景廊道聯通、田園風光襯托的全域旅游格局。2021年全市接待游客達到4301.3萬人次,旅游總收入261.91億元,分別比2012年增加2012.97萬人、159.41億元,年均分別增長9.5%、13.4%。
生態環境持續好轉
我市投資項目推進有力,水陽高速公路、丹鳳通用機場、商洛電廠等一批重大項目相繼建成投運,丹寧高速東段等重大項目加快推進,引進萬達、碧桂園等11家世界500強企業落戶商洛,環亞源銅材綜合加工、比亞迪動力電池隔膜等一批延鏈補鏈強鏈產業項目建成投產,國家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省級農業科技園區實現縣區全覆蓋,盤龍藥業成功上市,商洛海關揭牌開關,全市生態、資源、區位及人文、交通等優勢厚植疊加,更為凸顯。2021年我市固定資產投資總量為2012年的2.3倍,年均增長14.7%,民間投資年均增長16.5%,房地產開發投資年均增長16.5%。
我市始終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制定推動秦嶺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好轉《實施意見》等一系列政策舉措,在全省率先完成秦嶺生態環境保護“1+8+8”規劃體系編制,率先實現秦嶺網格化監管全覆蓋,率先建立“雙查”打擊秦嶺“五亂”和有獎舉報制度,在市、縣區兩級設立秦嶺生態保護局。全市縱深推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真正把綠水青山好顏值轉化為金山銀山好價值。我市強化污染防治攻堅,持續涵養生態,森林覆蓋率達到69.56%,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全省領先,連續5年全省唯一入圍“國家空氣質量達標城市”,被授予“中國氣候康養之都”。2021年商洛優良空氣天數335天,其中優的天數165天,環境空氣質量綜合指數2.97,萬元GDP能耗下降3.2%;全年完成植樹造林69.4萬畝,治理水土流失330平方公里,成功進入全國百強旅游城市,并入選“2021年國家級全域森林康養試點建設市”。
民生事業加速改善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市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聚焦“兩不愁三保障”目標,盡銳出戰、精準施策,全力以赴攻克深度貧困堡壘,如期實現7縣區全部摘帽、701個貧困村全部出列、57.28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絕對貧困和區域性整體貧困問題得到歷史性解決。進入過渡期后,我市嚴格落實“四個不摘”要求,把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防止規模性返貧致貧作為頭等大事,積極克服災情、疫情影響,精準發力、狠抓落實,奮力推動鞏固成果上臺階、鄉村振興開新局,牢牢守住了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
全面實施全民參保計劃,推動基本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省級統籌,完善養老服務體系建設。2021年,全市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工傷保險和失業保險參保人數分別達17.56萬人、9.6萬人、138.43萬人、15.23萬人、13.04萬人。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16.46萬人,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209.08萬人。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達到1.35萬人,最低生活費保障標準590元/人/月,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16.46萬人,最低生活費保障標準4830元/人/年。2021年全市民生支出225.89億元,占公共預算支出的82.4%。
我市實現了陜西省“雙高雙普”縣目標,走在全省前列。全市共有普通本科學院1所、高等職業院校1所、普通高中19所、初中140所(含九年制學校59所)、中等職業教育學校7所、小學378所、幼兒園547所、特殊學校5所;公共醫療衛生服務水平大幅提升,共有衛生健康機構2728個,其中醫院60個、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23個、村衛生室2097個,實有床位1.6萬張、衛生技術人員1.7萬人。公共文化服務水平不斷提高,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蓬勃發展。商洛花鼓戲《情懷》登上央視2021春節戲曲晚會,《若水》入選陜西新時代現實題材創作工程重點選題目錄,十四運會排球女子U19組和公路自行車兩個項目正式比賽在我市圓滿舉辦。我市就業創業政策體系不斷完善,2021年城鎮新增就業1.93萬人,較2012年多0.49萬人,失業人員再就業0.62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3.15%,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49.4萬人次。狠抓重點群體就業,成功獲批國家級(康養)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交出了無愧于新時代的精彩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