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王 倩
每天清晨,楊妮妮總會在學生到校前,先早早來到教室,仔細檢查教室的環境衛生,然后和學生一起晨讀。從一線教師到年級主管,這個習慣楊妮妮堅持了十多年。
楊妮妮是洛南縣四皓中學的一名老師,從2010年踏上三尺講臺起,她就立志成為學生成長路上的“引路人”。十多年來,一批批學生在她的教導下,紛紛奔赴心中的夢想,而她也經歷了蛻變,收獲了成長。
被潑了一盆冷水
“回首從教歷程,其實我很幸運,既見證了教育事業的蓬勃發展,又參與了多項教育政策的改革?,F在,每當我在明亮整潔的教室里看見學生的笑臉,我都感覺特別幸福。”9月23日下午,楊妮妮剛結束九年級的一堂語文課,回到辦公室后,午后的陽光透過窗戶落在她臉龐上,談起從教經歷,楊妮妮的臉上隨即蕩開笑容。
時光回溯到十二年前。那時楊妮妮剛大學畢業,通過特崗教師招考,被分配到原王嶺鄉的中心小學。在一個秋高氣爽的日子,她拿著分配文件,高興地坐上班車。從縣城一路向東,汽車走了省道、走山路,越走楊妮妮的心越涼,當她滿身疲憊地趕到學校后,看到掛滿了蜘蛛網的宿舍時,她的一腔熱情好像被潑了一盆冷水。“我生在農村,也了解農村,本來想在鄉村教育舞臺上大干一番,沒想到學校窗戶上連玻璃都沒有,當時我的心理落差特別大。”楊妮妮坦言,剛開始從教時,學校的教學條件還很落后。
教學條件上的落后可以想辦法克服,但令楊妮妮困惑的是,雖然九年義務教育已經推行了好幾年,但在農村每年還是有學生輟學。“不管什么時候,我不想放棄任何一個學生,我從農村走出來,我更希望學生能堅持學習,依靠知識改變自己的命運。”隨著當老師的時間越來越久,楊妮妮不再抱怨艱苦的條件,反而對鄉村教育的感情越發濃烈,對教育事業愈發熱愛。
第一個教師節
一路走來,其實真正讓楊妮妮堅定信心干下去的是她過的第一個教師節。當時剛入職不久,她還沒完全適應教師的身份,但學生們像一個個小天使,悄悄地將發卡、卡片和摘來的野花放在教室窗臺,還有的甚至還從河里抓來一瓶子魚送給她作為教師節禮物??粗切┒Y物,楊妮妮一下子濕潤了眼眶,她看到了孩子身上散發的淳樸和純真,更看見了孩子對知識的渴望和對老師的愛戴。“那一刻,我對‘教書育人’這四個字似乎有了更深的理解,在那天我立下錚錚誓言,一定要盡自己最大努力,做一個好老師,做孩子成長路上的‘引路人’。”楊妮妮說。
在后來的日子里,楊妮妮變著法上課,利用學校僅有的一臺老式電腦豐富教學資源,開闊學生視野,和他們一起看電影、一起玩、一起打掃衛生,在與學生的良性互動中,陪伴學生共同成長。
2013年,楊妮妮被洛南縣科教體局評為“教學新秀”,那是她獲得的第一個榮譽,她格外珍惜,備受鼓舞。彼時,在國家實施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東風中,楊妮妮所在的學校各項條件都在改善。“學生的學習環境有了很大改觀,各種功能教室配備齊全,校園里總能聽到悠揚的琴聲,綠茵場上總會看到生命的綻放。”楊妮妮高興地說。鄉村學校條件好了,老師也能放開手腳大干事業了。楊妮妮利用課余時間大膽探索教育教學方式,她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成績不斷得到肯定,連續多年被評為“洛南縣教學質量先進個人”。
最欣喜的一年
2021年對楊妮妮來說,是收獲最多的一年,也是她從教以來最欣喜的一年。“優秀教師”“商洛市教學能手”等榮譽紛至沓來,“雙減”政策如春風般蕩開了教育的漣漪。學校里,老師和學生不再埋頭于書本,而是紛紛走出校園,感受勞動實踐的快樂,音樂、體育、閱讀等各個社團,不僅成了學生們展現青春風采的平臺,而且激發了學生全面發展的興趣。“我帶的閱讀社團有20多名學生,我們一起在字里行間體味生命,感受成長。”楊妮妮介紹,有一次,她帶學生閱讀《紅樓夢》的“劉姥姥進大觀園”片段時,大家捧腹大笑,后來讀完整本書,孩子們對劉姥姥的人物評析就很客觀準確,見解也很獨特。“這就是經典帶給孩子的成長。其實,整本書閱讀是農村基礎教育的弱項,也是基層語文老師的痛處,但在閱讀社團的感染下,孩子們的閱讀興趣就被激發起來了。”
三尺講臺,十年耕耘。“那些或溫暖、或遺憾的教育經歷和那些沉甸甸的榮譽,時刻提醒著我堅守初心。”楊妮妮說,“在漫長而又充滿樂趣的教育路上,我將用終身學習為自己不斷續航,繼續做好學生的‘引路人’,為他們照亮前行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