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三秦楷模”張淑珍
本報記者 趙有良 侯 彬
商南的茶山綠了,張淑珍的頭發白了。商南的茶山由綠變青再到翠綠,張淑珍的頭發由黑變白再到灰黑。在商南乃至商洛,只要一提到商南茶,人們就會想到張淑珍,一提到張淑珍,又會自然想到商南茶。
一個人,一棵樹,一輩子,一件事。張淑珍用60多年的辛勤耕耘和真情奉獻,開創了商南茶產業從無到有、從有到優的發展歷程,以跨越世紀的堅守,將青春、追求和忠誠奉獻給黨和人民的偉大事業。中秋時節,商南茶香漫城,恰逢張淑珍喜獲“三秦楷模”稱號,一時間,這位南茶北移的傳奇人物,再次成為飲譽商南城鄉的自豪和驕傲!
哪里需要哪安家
1961年秋,西北農學院畢業的張淑珍和愛人焦永才,懷揣回報農民,到山區干一番事業的夢想,放棄在省城工作安家的機會,響應黨的號召,主動要求到基層艱苦的商洛山區工作。
“打起背包走天下,哪里需要哪安家。”兩人坐上開往山區的拖拉機,一路塵土飛揚,經過一整天的顛簸才灰頭土臉地到達商南。到縣農林局報到之后,張淑珍被分配到縣林業站工作。“一間房子、一張桌子、一個柜子,人生工作的第一站就這樣開始了。林業站總共有5人,3人抽出去搞社教,1人負責縣上的中心工作,真正從事林業本職的就剩我一個。”張淑珍回憶說。
縣上交給她的第一個任務是林業普查。那段日子,不管天晴下雨,張淑珍都全身心地撲在商南的溝溝岔岔,一邊整理普查資料,一邊梳理商南經濟樹種,尋找農民增收的方法和途徑。
“進了商洛山,兩眼淚不干。要出商洛山,難似上青天。”商洛山大溝深,交通不便,百姓生活苦焦,張淑珍早有耳聞。地處大秦嶺東南麓的商南縣,河谷縱橫切割,山重水復、山高路遠,每次徒步下鄉,腳上磨下的水泡潰爛刺疼,但讓張淑珍震驚和心痛的是,大煉鋼鐵后許多山坡成為荒山瘌痢頭,山林滿目瘡痍。山區群眾的生活困苦和熱情善良,也一次次地讓她為之感動。一次普查時突遇大雨,她慌忙中躲進了一位王姓村干部的家中,王大哥看到是大學生干部來家中,就用家里留著過節的一點白面為她做了一碗酸菜面。可她挑開面條時,卻發現酸菜里有3只死蒼蠅。那個困難年月,能吃白面是最尊貴的待遇,看著王大哥熱情的笑臉,張淑珍沒有猶豫地挑掉蒼蠅,呼嚕嚕地吃了個干凈。從那一刻起,她不再是城里來的嬌氣大學生,而是全身心地融入了這片貧瘠的土地。
她學會了編織龍須草鞋,習慣了吊壺燒水,跟當地老鄉一樣,穿著葛麻草鞋,翻山越嶺、蹚水過河,70多天竟穿爛了20多雙葛麻草鞋。就這樣,張淑珍走遍了商南丹江南北的座座山林,掌握了全縣的林業發展狀況。讓山坡綠起來,讓農民們富起來,也成了她到商南后的人生最大目標。
靠山吃山、依山致富是商洛山人祖輩以來的生存方式,可靠山吃山不養山怎么能致富呢,植樹造林先讓山坡綠起來,成了張淑珍這一代林業人的首要職責。造林要適地適樹,為了給全縣造林提供良種壯苗,她在二道河建起苗圃,從培育速生林種著手,再到薪炭林、經濟林,先后培育過楊樹、刺槐、馬桑、油松、桉樹、油茶、桃樹、蘋果,在造林方面,還發明了“馬尾松一撅造法”,曾被廣泛推廣。
改寫茶葉種植史
1962年的春節,時任縣委副書記、老紅軍梅光華到農林部門看望農技干部,他對張淑珍提起自己在安康打游擊時,發現山坡上有很多茶樹,那里的群眾年年采茶賣,如果商南也能種茶的話,那該有多好。老紅軍的愿望使張淑珍想起了一件事,在水溝鄉普查時,她發現一家人的老墳園中長有幾株老茶樹,主人說是老先人用路過茶商報答醫病之恩贈送的茶籽種出來的,當地人不知道可以采茶,有時砍枝當柴燒。一語驚醒夢中人,梅書記的囑托讓張淑珍產生了試種茶樹的強烈念頭。
說干就干,這年春天,張淑珍購回10公斤茶籽種在了二道河苗圃,不久便冒出了嫩綠的茶苗。梅光華也借到安康開會之機,用樟木箱子帶回200株茶苗,讓張淑珍栽在林業站院內,雖經精心呵護,卻無一成活。張淑珍點種的茶苗,第二年移栽到縣城西崗后,也全部死亡,就連她按照茶葉栽培學記載的技術,再次育成的茶苗移栽后也重演了上年的場景。1964年,她又在捉馬溝移栽了700株茶苗,年底又全部死亡。連續折騰了兩三年,均以失敗告終,這讓張淑珍陷入了無盡的苦悶之中。
苦悶、挫敗,失望有多大,期望就有多強烈。她整日整夜地翻閱資料,尋找破解之方。史料文獻記載,茶樹喜歡溫暖濕潤氣候,適宜于南緯16度至北緯30°之間生長,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而商南縣位于北緯33°以北,年降水量800毫米左右。商南不產茶,好像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定論。
北緯33°,真的難以逾越?科學的精神是探索,茶葉栽培學術的基本界定同樣需要探索與創新,現實的挑戰激起了張淑珍的斗志。
茶苗的生長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她從頭開始復盤,結合專業知識和權威資料,梳理了商南的土壤、水分等環境條件與江南的地域差異,考慮了林業普查時的每一個細節,和同學林業的丈夫反復討論,焦永才提醒換個思路搞直播,一下子撥開了她心中的迷茫,就拿定主意直播種茶。
1967年,張淑珍悄無聲息地在二道河苗圃整理了二分地,點種茶籽后長出了綠茵茵的茶苗。就在她似乎看到滿山蔥綠的時候,“文革”一把火燒掉了她的專業書籍和文稿,多年的心血毀于一旦。
面對失敗和打擊,張淑珍口無怨言、心無怨恨,每天早起晚歸,到苗圃與工人一起除草、松土、施肥,記錄茶苗生長的溫度、濕度、光照資料,一次退堂鼓都沒有打過。她說自己心里認定的事情,沒有看到結果就不會認輸。
即使在政治掛帥的年月,張淑珍的種茶依然得到了縣委領導的肯定,時任縣委書記宋建勛,這位畢業于抗日軍政大學的老延安,就曾堅定地對張淑珍說:“種茶是好事,我支持。”每次張淑珍找他,無論工作多忙,都要先聽完她的匯報,這更加堅定了張淑珍種茶的信心。
1970年,張淑珍到浙江紹興參觀考察,看到人們在荒山上種茶、收茶,集體因茶而富裕起來,給群眾蓋了樓房辦了食堂,這讓她羨慕不已。這一年春天,她請來外地茶農指導,從自己封育的133平方米苗圃中,終于采摘炒制出了1.9公斤綠茶,分裝了38小包,一包一兩,送到了縣級領導和茶商手中。
茶色清澈,綠意彌漫,茶葉在杯中根根直立,翠嫩欲滴。輕輕吹開熱氣,輕抿一口,沁人心脾的清香立刻從舌尖向胸腔擴散開來。當張淑珍第一次喝到自己親手種植的綠茶時,那一抹茶香的滋味,竟讓她終生難忘,一下子點亮了她還山以綠、富民以茶的人生夢想。這年春,她就在茶坊的荒坡上規劃開出了一畝地的茶園,將50公斤的茶籽點種進了這片寄托希望的泥土里,使茶坊告別了有名無茶的歷史。第二年,又迫不及待地在清泉等地推行直播數百畝。
南茶北移富萬家
每一個輾轉難眠的夜晚,張淑珍都在思索這樣一個問題:如何還山以綠、致富以民?商南縣曾是油桐、生漆的適產區,但油桐大多散種于天然藤蔓之中,樹種老化嚴重,漆樹品種單一,無法形成可持續發展的富民效益。茶樹是保護水土的先鋒林種,經過4年的直播撫育雖然成功了,可到底能不能適合大面積推廣,張淑珍內心承受的壓力山大。
1972年,全國茶葉種植現場會在湖南桃江縣召開,會議落實了毛主席視察安徽舒城縣舒茶人民公社時所作的“以后在山坡上多多開辟茶園”的指示。張淑珍和丈夫都參加了現場會,看到桃江縣依茶致富的先進典型后,兩人激動不已。會議表明發展茶業毋庸置疑,可在糧食緊缺的年代,如何動員山區群眾一起擴大種茶面積,讓他們認可種茶致富,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怕啥來啥,張淑珍從湖南參觀回來,就發現有300畝直播茶苗被鏟平種上了莊稼,她心疼地直喊可惜,可不理解的群眾對她說:“可惜啥,茶葉又不能當飯吃。”對此,張淑珍暗下決心:茶飯茶飯,一定要證明茶葉不僅能當飯吃,還能當錢花。
這一年,張淑珍將參觀浙江、湖南的學習經驗,以及直播成功、產茶1.9公斤的資料,匯集形成近5萬字的《南茶北移可行性報告》送到了商南縣委。縣委書記宋建勛以落實毛澤東主席“抓革命,促生產”的指示精神,主持召開了商南縣第一次茶葉生產會議,在全縣掀起了群眾性發展直播茶樹的熱潮。
這年冬天,鵝毛大雪鋪天蓋地。張淑珍擔心下雪天包片的村子可能無人上山,可當她趕到時,眼前的一幕讓她冰冷的身體倍感溫暖:遠處山頭上,一群人站立在飄舞的雪花中,整齊地穿戴者蓑衣,拿著農具等待技術人員的規劃指導。她連忙上前組織大家開挖茶田,這一年,上萬農民揮舞著手中的鋤頭,以張淑珍為主的農技人員走在農民隊伍的前面,測試土壤成分、規劃茶園片區、指導農民播種茶籽。一冬忙罷,她滿手都是凍裂的血口子,換來的是當年種植成功2000畝,到1976年,商南縣的茶園面積達到2.7萬多畝。
1975年,她創辦的茶坊茶場首次向國家上交了500公斤商品茶,從此,商南結束了無茶的歷史,正式步入產茶縣的行列。張淑珍以敢為人先的精神,用事實將茶葉產地由南向北推移了200多公里,從而改寫了延續數千年的茶葉栽培歷史,她用北緯33°線上的茶綠移動了太陽。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就在商南茶業發展剛有起色的時候,1979年農田責任到戶,許多農民偷偷毀茶種糧,張淑珍當即向縣委、縣政府建議,采取行政措施阻止住了人為毀茶的災難。一波剛平一波又起,人為毀茶阻止住了,可播種的茶園茶苗出現了大面積枯萎、死亡,全縣茶園面積一下子減少到6000多畝,許多地方出現了“插花生、插花死”的問題。看到那么多農民的心血要白流,張淑珍心急如焚,她又夜以繼日地查閱資料,跑到西北植研所請專家,四處奔波取土樣、測酸堿度。一次從龍王尖取樣遇雨,她用外衣包住土質樣品和記錄,自己被淋得渾身透濕。
在西北大學、植研所專家的指導下,經過比對,張淑珍發現了土壤因素是茶樹死亡的主要因素。商南的土石山區土質構成有“雞窩子”特征,一道梁、一面坡上的土壤厚度和品質不盡相同,不適宜整坡連片大規模種植,而應當宜茶則茶,宜林則林。比對再次證明商南茶葉的適生條件和南方差異不大,當地的小氣候更適宜茶葉生長。病癥找到了,她當即帶領全站科技人員分片包干,對不同地帶茶園土質進行調查、化驗、對比、分析,最終發現茶樹是嫌鈣植物,土壤含石灰量過大就不能種茶,為《茶葉栽培學》填補了重要內容。此后,她在全縣推行“因地制宜、宜茶則茶、宜林則林、林茶相伴”的種植模式,指導成立茶場50多個,還親自擔任茶葉豐產園技術試驗課題組長,對茶坊、十里鋪、王家樓等重點茶場推行五項豐產措施,到1977年,茶葉畝產便由50公斤左右提高到了270多公斤,最終造就了中國西部最北端優質茶區。歷經15年的艱苦打拼,張淑珍描繪的“還山以綠、致富以民”的畫卷終于鋪展在丹江南北。
1979年,張淑珍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宣誓那一刻,她心潮澎湃,自1956年第一次寫入黨申請書,23年間先后13次遞交入黨申請,終于實現了自己的夙愿和追求。鏗鏘有力的誓詞,從此烙印般地刻在了她的心底。
一輩子做好一件事
“我這一輩子只做成了一件事,幸運的是職業就是愛好,專業成了職業,組織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我就得把茶葉做出個樣子來。”張淑珍謙卑地說。
產品好不等于有銷路。在中國龐大的茶產業中,商南茶像一個襁褓中的嬰兒,預示著無限希望,更需要精心呵護,幫助發展成長。如何打開銷路,讓茶葉真正變成“金葉子”,成了張淑珍眼前的又一道難題。
1984年,商洛地區供銷社收購了5000公斤商南茶葉,到11月還積壓在庫中。茶葉價格走低,茶農掙不到錢,很多人開始打起了退堂鼓,這一切讓張淑珍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恰在這時,國務院下發文件,將茶葉單渠道經營轉變為多渠道經營。張淑珍立即找到供銷社主任,折價回購了積壓的5000公斤茶葉,她親自帶著站里的職工,用報紙卷裝成筒,走街串巷賣茶,兩個星期就全部賣出,除了上繳600元稅金外,凈賺5000多元。在這次賣茶的經歷中,張淑珍明白了,“南茶北移”要成功,商南茶業要發展,要強縣富民,產供銷一體化是必經之路。
制茶工藝落后,體制機制不活,茶葉種植分散經營無法適應大市場的波動,為了幫助茶農解決茶葉銷售難題,1985年3月,張淑珍聯合全縣36家鄉、村茶場,成立了商南縣茶葉聯營公司,她自任經理,接著又動員茶葉站的同事一起扔掉“鐵飯碗”,下海經營,自負盈虧,此時已48歲的張淑珍被丈夫戲稱為“商南茶業的拼命三郎”。
自主經營的時光里,張淑珍和茶農們一起扎進茶園里,風雨無阻,從播種到采收、炒制到包裝,她全程參與其中。春茶上市的時段,她更是連夜與茶農們趕采加工,天剛擦亮,她已用摩托車給縣城運回兩三趟茶葉了。制茶殺青是道重要環節,關鍵在把控鍋溫,每到一個茶場,她都手測鍋溫示范操作,一季下來,雙手結下了厚厚的繭痂。
第二年四月,張淑珍像往常一樣跟職工李先發去縣城運茶葉。連日降雨,崎嶇的山路泥濘不堪,摩托車行駛中陷進了泥坑,張淑珍跳下后座去推車,由于全身用力,推出摩托車的瞬間沒有站穩,一頭栽進了泥坑中。她爬起來抹了一把滿臉的泥濘,自嘲地說:“真是端上了泥飯碗。”
茶葉聯營公司成立后,解除了茶農的后顧之憂,不再擔心請不到茶葉生產技術員了,不再擔心設備添置與更新問題了,不再擔心茶葉賣不掉了。到1995年,10年間聯營公司的茶場面積由0.6萬畝發展到了4.7萬畝,茶葉產量由1萬多公斤,增加到40多萬公斤,產值達到2000多萬元,公司資產也積累到500多萬元。
張淑珍深知品牌是產品的命脈,沒有名茶上市,就很難奪得市場份額。早在1980年,張淑珍一上任縣茶業站站長,就從綠茶制作入手,抽調技術人員,手把手傳授農民工采摘、攤晾、揉炒的技術,將一大批農民培養成了茶農。同時,培養了一批制作技師,開始試制名茶。經過無數次反復試驗,在加工出大眾產品珍眉、炒青等春茶外,終于試制出了高檔茶品——“商南泉茗”。1986年,“商南泉茗”在陜西省農業科技研究中心正式命名,來自全國各地的數十名專家教授聚集一堂,共同品鑒,一致做出了“回味悠長,甘甜香濃,湯色明亮”的好評,“商南泉茗”被列為省優產品,時任中國茶葉研究所所長陳啟坤題詞:“茶香溢商洛,泉茗先為佳。”1992年,“商南泉茗”榮獲全國茶葉最高獎項“陸羽杯”獎,被評為中國西部名茶。這讓張淑珍備受鼓舞,此后,她又帶領科研人員開發研制出了名品商南仙茗。為了變商南茶一季采制為三季采制,讓茶農的收入一成變三成,她又引進制成了半發酵系列名茶“鐵觀音”和“烏龍茶”。2002年聯營公司開始流轉土地,發展無性系良種茶園,2010年后陸續成立茶葉公司,大面積的流轉山坡和農田,建成了2個萬畝連片茶園和千畝以上的無性系茶園,使全縣茶葉走向了高質量的發展階段。
為民務茶不言老
商南茶出名了,商南的茶山一片翠綠,可為這片土地編織綠衣的張淑珍,人生卻遭遇挫折、走入低谷。
1989年,52歲的張淑珍罹患癌癥,這個打擊讓她頓感晴天霹靂。自己的目標還未實現,還有好多計劃正待實施,怎么可能就要倒下?思考良久,張淑珍決定手術。只有盡快解決這個問題,自己才能全神貫注地投入到為百姓務茶的事業中去。在西安一個月的治療時間不算長,但張淑珍卻是度日如年。各種化療和藥物讓她痛苦不堪,這期間她魂牽夢縈的卻還是茶園的建設推進工作。
視茶業比家業重,待茶農比兒女親。1991年4月初,張淑珍在進行完第二輪治療后,不顧醫生要臥床靜養的囑咐,回到商南第二天,就讓人攙扶著趕往十里鋪、茶坊等茶園查看春茶的采制工作。茶農們一聽張淑珍回來了,連忙圍了上去。看到她面色蠟黃,昔日干練的短發已消失無蹤,藍灰圓帽下,眉毛也掉光了,一位茶農掩面落淚,不忍地說:“大姐,你受苦了,你為我們真是把命都不要了。”
張淑珍只是笑笑,她踱步在茶叢之間,輕撫著那一片片剛剛探頭的稚嫩茶尖,在陽光的照耀下,那些葉子像鑲了一層金邊般好看,置身茶山,張淑珍覺得格外滿足,覺得病痛似乎都減輕了許多。病魔可以奪走一個人的生命,但它毀滅不了一個人的信念,擊垮不了一個人的精神。回到茶山,張淑珍感覺自己就像滿山的綠茶一樣充滿生機。
可意想不到的災難接踵而至,1994年5月下旬,張淑珍還在化療期間,細心照顧她的焦永才卻被確診肝癌晚期,79天后就溘然辭世。彌留之際,這位靈魂伴侶緊緊握著張淑珍的手,用最后的力氣對她耳語:“不要放棄種茶……”
丈夫的離世帶走了張淑珍最大的精神依靠,但她卻沒有倒下。在她心里,她要為了丈夫最后那一句話而好好活著,她和同事們用茶樹枝條制作了一個特大的綠色花圈,把丈夫送上了青青茶山。在結束化療后的20年里,她帶著自己的初心、丈夫的囑托和為人民服務的使命,又走上了為商南茶葉事業奉獻的工作崗位,結茶為伴,以茶為生,一直揮寫著茶業人生的傳奇。
種茶制茶是一門手藝,需要不斷地鉆研提高。為了提高商南茶的品質,她多次委派技術人員到福建、安徽學習烏龍茶、白茶的栽培技術,在試馬鎮建立無性系大棚育苗基地,大大地提高了茶葉產業化水平。商南烏龍研制上市之后,張淑珍已經70歲了,可為了適應市場的多種需求,特別是為了給中老年人研制一種保健類茶,她再次帶人到涇陽學習茯茶制作技術,經過7年的研制,2010年上市后,遠銷上海、廣東等地,特別受中老年消費者的好評,2015年她被評為“全國老有所為先進典型人物”。為了提升茶葉的制作工藝,她將幾十年來研制的商南泉茗、仙茗、雙山白茶、商南烏龍、商南茯茶的制作工藝整理成冊,加快茶葉技術的傳承推廣。在她的推動下,商南茶推出了綠茶、紅茶、白茶、黑茶、烏龍茶五大類多個品種。全縣共建茶園25.5萬畝,其中豐產茶園16萬畝,可采摘茶園20萬畝,無性系良種茶園6萬畝,有機認證茶園3.2萬畝,年產茶葉8000噸,產值達12億元,現有省級茶葉龍頭企業4家,市級龍頭企業4家,茶葉專業合作社90個,茶葉初制加工廠200多個,茶葉種植大戶6200戶,遍布全縣10個鎮辦108個行政村12個社區,實現了“人均一畝茶”,人均增收5000元,形成了“公司+基地+農戶”的產業化發展格局。茶產業已成為商南縣產業脫貧的支柱產業、農民增收的重要來源。
茶以人紅,人以茶名,文化是茶品的靈魂。“有好茶喝、會喝好茶,是一種清福。”可張淑珍把這種清福又用在了培養和傳播商南的茶文化上,年過八旬也沒有停下奮斗的腳步。
1998年重陽節,張淑珍在公司舉辦了以茶會友的節慶活動,邀請在商南、支持商南茶葉發展的60多位老同志,品茶賞菊,開啟了以茶傳道的茶事文化活動。2000年5月,經她提議,縣委、縣政府批準并組織舉辦了商南歷史上的首次茶葉節,這在商洛、在陜西也是第一次以茶葉命名的節慶活動,從此開啟了商南的文化節慶經濟。2003年,她率先在茶葉聯營公司組建了商洛第一支茶藝表演隊。2006年,第二屆旅游茶葉節在商南高中舉行,央視七套“鄉村世界欄目”走上節慶舞臺,商南茶道、茶藝表演首次走進央視鏡頭。她還以茶葉聯營公司為龍頭,配合縣委、縣政府建起了陜西第一條茶藝文化街,以“南茶北移”第一園茶坊500畝茶園為依托,開發泉茗旅游度假村,開啟了商南茶園生態旅游的先河。2012年4月,公司茶藝表演隊榮獲中國·陜西(商洛)茶葉節茶道、茶藝表演一等獎,她在精解茶藝四要的基礎上,整理完善了兩套不同版本的茶藝解說詞,成為開發商南茶文化時尚的“達人”,思路新潮的年輕人都直喊追不上。
一心許黨報國恩
張淑珍的人生跨越了兩個社會、兩個世紀,經歷過太多的困苦。她1937年出生在河南太康縣,一歲離父,母親帶著兄妹4人逃荒要飯,吃糠咽菜。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培養她成為大學生。她常說自己是農民娃,250戶農家的收入才能供給一個大學生,一定要報答農民的養育之恩,上大學一心報考了農學院,學林業就要扎根山區多做奉獻。上大學期間兩次患病,都是學校免費給做的手術,她說:“我的生命是黨和政府救的,就要懂得許黨報國。”
張淑珍的工作簡歷非常簡單,每次填表欄只能填一兩行,崗位名稱數次變化,可實際上是一個單位。六十年代的大學生是稀缺人才,她到商南后,一直在林業站工作,連續17年沒升工資,17年宿辦合一,可以說是睜開眼睛就上班。
張淑珍屬牛,就像一頭不知疲倦的老黃牛。在商南,人們對張淑珍有三個尊稱:張站長、張姨、張奶奶。她的職務很小,名氣卻非常大,榮譽多的有一笸籃。當了24年的業務干部,擔任林業站長36年,仍是業務干部,2003年66歲成為科級;1985年為了解決茶農茶葉銷售難,她自任茶葉聯營公司經理,一干就是31年,直到2016年79歲才解鞍松套。面對很多優厚待遇,她斷然拒絕跳槽之機。早在1965年,妹妹就為張淑珍夫妻聯系河南開封農科所,母校也多次邀請她倆回校工作,姐姐聯系好了蘇州園林單位,甚至在丈夫借調到省教委工作的情況下,她攆到機關把人叫了回來,不忘初心、扎根商洛,義無反顧地與大山為伴,與貧困抗爭,用奮斗的汗水回報三農。自1983年主持的茶葉豐產園技術首獲商南縣科學技術研究推廣成果二等獎后,先后獲得商洛地區“三八紅旗手”、“中國科協農村科普先進工作者”、“陜西省勞動模范”,“省三八紅旗手”、“陜西省有突出貢獻專家”、“陜西省三秦巾幗十杰”、“全國十杰扶貧狀元”、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勞模等140項榮譽。“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現在,她仍有一個終身職務——商洛市茶葉研究所名譽所長。
事業重如山,名利輕如水。作為科技專業人才中的優秀黨員,張淑珍始終將清廉自守作為家規家訓,以身作則。她幾十年如一日,清茶淡飯,簡裝便行,公而忘私。1998年夏,兒子住的房子圍墻倒了一角,剛好茶業站拆舊房有些廢磚頭,兒子就揀了半架子車修補院墻。張淑珍得知后,堅決讓把磚還回去,兒子只好買了新磚還給茶業站。女兒大學畢業從外地帶回兩棵云杉,這是商洛少有的名貴樹種,姐弟倆高興地栽在自家門前。幾年后,林業部門有人想以2500元買走,姐弟倆沒舍得賣。可1996年茶業站搞綠化時,張淑珍啥話沒說,就把兩棵樹給挖走了。
“自覺丹心壯,豈憂白發斑。”有追求的人生命就會充滿張力,經歷了人生的滄桑,半個世紀的茶業人生,茶業已成為張淑珍生命的一部分,張淑珍用跨越世紀的堅守,實現了讓父老鄉親過上更好日子的愿望,她的人生正是新時代共產黨人心懷理想、情系群眾、我將無我的時代楷模,偉大時代、偉大事業、工匠品質的精神符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