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星紅旗迎風飄揚,勝利歌聲多么響亮,歌唱我們親愛的祖國,從今走向繁榮富強......”
8月31日晚8時,按照政府部門要求,第三批蔬菜和米面油送到了商州區桂園新村小區門口。在志愿者和下沉干部忙著搬卸物資,發放蔬菜時,一陣《歌唱祖國》的歌聲在小區西片區小廣場上緩緩響起。漸漸地,這聲音從獨唱變成了合唱,越來越洪亮、整齊。
齊唱紅歌是17號樓的業主楊敏霞提議的。8月31日,桂園新村小區的全體住戶迎來了好消息:小區除12A棟外的其他區域從中風險地區降為低風險區。當晚8點,業主們又領到了政府發來的新鮮蔬菜和米面油,楊敏霞無限感慨:“自從疫情發生以來,我們小區的下沉干部和志愿者盡心盡力為大家服務,黨和政府無微不至地關懷,讓大家心里都很感激。也做不了什么來回報他們,就想為他們唱唱歌,表達一下感激之情。”楊敏霞在小區業主群中的提議,讓大家心有同感,紛紛響應。大家選好歌曲,在窗邊和陽臺做好了準備。
王永健是個廣場舞達人,他直接拉著家里的音響走到了小區廣場上當起了領唱。《我和我的祖國》《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社會主義好》......一曲接一曲的紅歌唱出了昂揚的斗志,唱出了濃濃的感恩之情和戰疫必勝的決心。
突如其來的疫情打亂了人們的生活,但在這次對抗疫情的攻堅戰中,王永健見證了什么叫做同舟共濟。他說:“以前的鄰居之間都是點頭之交,大家都忙于自己的生活,但在這次疫情中大家的心都凝聚在了一起,鄰里之間很多互幫互助的事都讓我很難忘。”有一次,他看到微信群里有一戶業主,夫妻兩個都滯留在了工作單位,家里只剩一個十余歲的孩子,那戶人家的鄰居便主動提出幫助他們照顧孩子直到今天。
“聽到歌聲時,我們的菜正送到一半,聽到大家伙齊唱紅歌,心里很受感動,頓時又充滿了力量,感覺再苦再累也值了。”說話的人叫程佳佳,是桂園新村小區12B棟的樓長。8月21號小區12A棟發現確診病例被劃為高風險地區后,其他區域也升為中風險地區,他便從那天起和樓上的幾名志愿者一起住進了帳篷里。像程佳佳這樣的樓長,小區共有19名。作為樓長,要組織志愿者保障全樓住戶的日常生活需求,督促核算應檢盡檢,并協助做好小區消殺等工作。樓長和2到3名志愿者住在樓下的帳篷,全天24小時輪流執勤。雖然帳篷里晴天熱,雨天冷,還有很多蚊子,但志愿者們并無過多怨言,因為小區住戶們也體恤他們的辛苦付出,還頻頻送來水果、花露水等物資。
蔣繼平與程佳佳同住一棟樓,是志愿者之一,在這場攻堅戰中他們成為了默契的隊友。8月20前后連續幾日陰雨綿綿,許多業主由于家中物資緊缺,不得不在網上訂購果蔬,可送貨人員只能送到大門口,住戶們遵照足不出戶的規定無法下樓。為了讓住戶們及時拿到物資,蔣繼平自告奮勇當起了“快遞員”,奔走在取貨、送貨的路途中。那天的雨勢很大,小區大門距離住戶樓近500米距離,蔣繼平就這樣在雨中不斷往返近三個小時,將每一份物資妥帖地送到了業主們手上。
蔣繼平是一名政協委員,在疫情發生前一個月剛做完腎臟手術。妻子擔心他的恢復情況,卻怎么也勸不住他當志愿者的念頭。“我愛人看實在勸不住我,干脆自己也下來給我幫忙了,有卸菜和分菜的工作,她總是跟我搶著干。”蔣繼平笑著說:“一開始是在家休息的,但是看到不管是業主群還是工作群,所有人都在往前沖,我實在是坐不住,每每看到他們的照片都有一種愧疚感,所以我必須上。”
桂園新村小區有657戶1669口人,在城區算是一個人口多、基礎設施不完備的老小區。下沉干部王偉告訴記者:“疫情發生前期,我們號召小區業主積極充當志愿者,大家積極性都很高,我們目前已經有80余名志愿者,這批志愿者是桂園新村小區抗疫的中堅力量。”在眾多志愿者中,最讓王偉印象深刻的是一位70歲的老者武元政,在征集志愿者的消息發布的第一時間,這位老人就站了出來,積極響應。一開始王偉考慮到老人年紀大,就婉拒了,沒想到武元政老人并沒有放棄。“他幾乎天天給我發消息,請求加入志愿者團隊,哪怕一天也行。
后來有一天,他們那棟樓的樓長出現了痛風的情況,實在無法再擔任,武老先生又積極報名了,我們這才讓他頂了上來。老人雖然到了古稀之年,但是干起工作來認真負責,特別能抗住事。”王偉感慨道。
武元政是一名有著40余年黨齡老黨員,也是一名退伍軍人。老人激動地對記者說:“作為一名黨員,在這個時候必須沖上前去,這是義不容辭的。跟一線的醫護人員、執勤人員們相比,我這些算不了什么大的貢獻。但是只要我身體還允許,我會永遠在黨和人民需要的時候站出來,這樣才對得起黨和政府的關懷和關愛。”(記者 侯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