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李 敏 吉文艷
“三無”小區一直以來都是疫情防控工作中的薄弱環節。本輪疫情發生后,作為“三無”小區的商州區東林大廈小區,業主委員會和臨時黨支部通力協作,以居民自治帶動群防群治,織密疫情防控網,把無物管、無主管部門、無人防物防的“三無”小區變成了有臨時黨支部、有疫情防控管理、有服務保障的“三有”小區,構筑起了小區疫情防控的堅實防線。
“主心骨”引領帶動
今年4月,按照市委組織部《關于加強和規范商州城區“三無”小區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經小區黨員、業主代表推薦和座談,小區及時成立臨時黨支部、業主管理委員會、業主志愿者服務隊,業主李建勛被推選為臨時黨支部書記,楊寧、王建峰被推選為黨支部副書記。
8月15日,疫情來襲,商州區疫情防控應急指揮部決定對商州中心城區市民開展核酸檢測,并于16日0時實行臨時靜態管理。面對本輪來勢洶洶的疫情,一場與病毒的遭遇戰、阻擊戰正悄然打響。
“三無”小區怎么辦,怎么保障300多戶業主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面對疫情,東林大廈小區業主委員會和臨時黨支部召開緊急會議,8月16日便建立了以臨時黨支部和業委會主要成員為主的疫情防控指揮領導小組,臨時黨支部書記李建勛、副書記楊寧和業委會委員王世英為領導小組的核心成員。在疫情防控的緊要關頭,他們站了出來,扛上黨旗,讓“三無”小區有了“主心骨”。
疫情防控期間值班登記冊、小區出入登記冊、黨員干部報到冊、核酸檢測臺賬、值班日志……在李建勛展示的一本本登記冊中,隨意拿起一本翻看,疫情防控工作開展情況清晰明了。“底子清,心里才明,做好小區管理工作就是要講究細。”李建勛指著冊子里的內容說,正是這一本本詳盡的登記冊,臨時黨支部和業委會才能對小區疫情防控工作做到細致入微,才有力確保了核酸檢測“不漏一戶、不落一人”。
值得一提的是,李建勛和楊寧分別是學校校長和教導主任,而且德高望重,在小區有一定威信,這就使得他們在小區管理和教育引導業主參與時很有一套自己的方法。在疫情發生的次日,李建勛便在業主群里發動小區黨員干部群眾積極參與志愿服務。“我報名”“還有我”“我也參加”,短短一天時間,一支40多人的志愿者隊伍就成立了。“李書記和楊書記真是把小區當學校一樣,用心用情在管理,在他們的帶動下,小區業主也積極參與防控工作,為我們打贏這場戰‘疫’增添了信心和決心。”王世英感慨地說道。
8月24日,正在值守的李建勛得知小區的孕婦張霄需要就醫,情況緊急,乘車不方便,便立即安排小區業主志愿者聯系120救護車,大家小心翼翼地將其送往醫院。在檢查結束后,又聯系車輛送回小區。在崗期間,李建勛帶領黨員和小區業主志愿者像陀螺一樣不停旋轉,盡最大努力為居民們排憂解難,用心服務群眾、情暖人心。
三尺講臺育桃李,一身戰衣抗疫情。”“為李校長的辛苦付出點贊……”李建勛翻看著小區業主微信群說,“盡管工作很辛苦,但得到大家的肯定和支持,所有的疲憊都已煙消云散,感覺一切都很值得。”
業主參與群防群治
疫情防控為了人民,也必須依靠人民。在這個特殊時期,東林大廈小區業主們團結一心,鄰里互相幫助,涌現出的好人好事令人動容。
“你好,請出示健康碼、行程碼,核酸陰性信息……”8月24日,正在詢問小區出入人員信息的是小區業委會副主任程偉偉。疫情防控工作開展以來,他承擔起了小區內公共場所消殺、小區出入口值守、防疫政策宣傳等各項工作,成了疫情防控宣傳員、摸排員、監督員。
8月26日14時許,一名業主在微信群里發出求救稱,家里廁所水管漏水,自己和愛人在外參加疫情防控工作無法回家,老人干著急沒辦法,請懂水電的鄰居幫忙修一下。消息一發出,程偉偉便在群里幫忙聯系水電工,同單元的幾名鄰居也表示可以去幫忙。不到5分鐘,小區兼職水電工、一單元片長盛君立便趕到漏水業主家。關閥門、排水、排查漏水點后,盛君立發現是馬桶的軟管老化導致漏水,便又從家里拿來新的軟管換上,前后花了不到20分鐘。“幸虧有你,不然我們這老得老、小得小可咋辦呀!”老人沒啥感謝的話,只反復念叨著這一句,盛君立也只憨然一笑,擺擺手,退出了門。“老人的兒子和媳婦都在疫情防控一線忙著,咱就替他們守好大后方,讓他們安心抗疫。”盛君立對記者說。
為志愿者熬綠豆湯2鍋、為志愿者捐藿香正氣水3盒、為核酸檢測人員及志愿者捐雪糕17支、給駐小區人員借用臺式電風扇2臺、為業委會捐消毒液1桶,這是東林大廈小區物資捐獻登記冊上記錄的8月19日的捐獻物資。小到一張張辦公用紙,大到辦公桌,只要小區需要,只要有利于疫情防控,業主們都會無條件支持。“一線的防疫人員這么辛苦,咱幫不上啥大忙,拿出一點物資算啥。”“希望你們保護好自己,疫情終將會過去的。”業主們樸素的話語,記載著捐獻物資的“愛心清單”,讓奮戰在疫情防控一線的志愿者們感動,也賦予了他們與病毒作戰的無限力量。
“家里只剩土豆了,娃說再吃就要變成土豆了。”小區被暫時封控的二單元一名業主在微信群里曬出自家的晚餐——一碗只有土豆的拌湯。消息一出,業主們積極響應:“我家還有雞蛋,給你幾個。”“給你點青菜吧。”“要蔥不,給你勻點。”還有熱心業主分享購買蔬菜的渠道和經驗。“原本只是調侃一下的,沒想到鄰居們這么熱心,著實感動到了。”這位業主表示。
“有業主的鼎力支持,有鄰里的守望相助,相信我們一定能戰勝疫情。”楊寧表示。
業主黨員主動戰“疫”
“書記,明天有啥工作,你盡管安排。”“書記好,我明天沒事,有啥我能做的盡管說。”已經凌晨1點,但是在東林大廈小區黨員群里,多名黨員還在主動“要工作”。李建勛介紹,在疫情防控的關鍵時期,居住在小區的40多名業主黨員就是疫情防控期間最有力的一支隊伍,他們積極承擔著門衛值守、核酸檢測掃碼及消毒、物資運送、小區消毒等工作,守好自己的小區,不怕辛苦、無怨無悔。“一頂帳篷、一張桌子、一把椅子、幾瓶酒精、一沓登記表、一個體溫槍就是我們上戰場的‘武器’。”東林大廈小區志愿者說。
“請戴好口罩,前后保持一米以上距離,提前準備好二維碼有序進行核酸檢測。”8月24日一大早,來自商洛市初級中學的教師陳衛峰就早早做起小區核酸采樣秩序維護工作。疫情發生后,作為一名預備黨員,陳衛峰第一時間向臨時黨支部報到,充當小區志愿者,參與門口執勤、核酸采樣、小區消毒、搬送物資等工作。他說,看到臨時黨支部一群人為小區安全作出的努力,看在眼里、更記在心里,便想出一份力。“每天的事情看著瑣碎,親身參與之后,才知道把每件事處理好,也是很需要耐心和細心的,能為小區做點事,我覺得很高興。”陳衛峰說。
34歲的業主符粉航是一名民政干部,也是黨員,因疫情不能外出工作,便在小區做起了志愿者。噴酒精、掃碼、發預檢標識……哪個崗位需要,她就去哪里。“穿上防護服的那一刻,我才真正體會了‘大白’的不容易。”符粉航說。在符粉航的帶動下,她的公公和愛人也加入黨員志愿者的隊伍中,就連上小學的兒子也舉手說要去當志愿者。
33歲的業主劉彥春是商洛學院的一名干部,也是有著11年黨齡的黨員。在8月16日市委組織部發出關于在疫情防控一線充分發揮“兩個作用”的通知后,劉彥春第一時間向小區臨時黨支部報到,并協助李建勛建立小區黨員微信群,承擔門衛值班和協助核酸采樣等工作。“關鍵時刻看擔當,作為一名共產黨員,這些都是應該做的。”劉彥春說。
據悉,為切實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東林大廈小區始終堅持把小區“庭院化”管理、以“網格化”覆蓋為抓手,建立健全“黨建引領、黨員帶頭、干部下沉、業主參與、群防群治”工作機制,通過業主微信群和黨員微信群發通知、小喇叭廣泛宣傳及時傳達防控措施和便民舉措。嚴格落實出入小區人員登記、測溫、掃碼、戴口罩、驗“雙碼”,查驗預檢標識,勸說業主戴口罩、不聚集、不扎堆,合理采購物資儲備等事宜,定時對公共場所進行消殺,做好小區門口黨員監督值班備勤,及時幫助小區特殊群體,讓疫情管控更有溫度。8月16日以來,在大家的努力下,累計解決困難訴求15件,切實以暖心舉措打通了服務業主的“最后一公里”。
從東林大廈小區的這些感人事跡里,我們看到了一個個普通的黨員干部和群眾,在這個特殊時期,他們團結一心、積極參與,守望相助、共克時艱,共同守護住了自己的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