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云南臨滄4月20日電 (記者 韓帥南)20日,中國第四紀科學研究會第十一屆生物演化與環境專業委員會科學報告會在云南省臨滄市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考古、環境、地質等領域近50位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分享最新研究成果和前沿學術觀點,共同探討生物演化與環境變遷的深層聯系。
4月20日,會議正在舉行。中新網記者 韓帥南 攝臨滄市委副書記、市委宣傳部部長楊宇在致辭時說,臨滄是瀾滄江文明的重要發源地與承載者,是茶馬古道的重要節點,也是大自然饋贈的生態寶庫與歷史長河中的文明見證者。臨滄的科研價值,在于其“時空交匯”的獨特性。臨滄的文化意義,在于其“人地共生”的連續性。
楊宇表示,期待以本次會議為契機,搭建數據共享平臺,建立開放共享的科研數據庫;搭建國際合作平臺,深化與南亞東南亞國家的聯合科考;搭建產學研融合平臺,推動科研成果向生態旅游、文化遺產保護、綠色產業等領域轉化。
中國第四紀科學研究會生物演化與環境專委會主任鄧濤致辭稱,臨滄獨特的自然條件孕育了這里的生物多樣性,而此次會議同樣體現了多樣性——邀請專家來自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國家自然博物館、中國地質大學、云南大學等單位與高校。希望與會專家學者能夠通過此次會議,讓臨滄的歷史瑰寶走向世界,共同書寫科研合作新篇章。
隨后,會議舉辦20場科學報告,內容涵蓋“云南在犀牛演化中的重要地位”“中國西南和東南亞史前和平文化人群的擴散”“中國西南常綠闊葉林的演化及其與栽培茶起源的聯系”“中國南方洞穴堆積中哺乳動物群的演替”等。
當天的會議上,臨滄市向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吉學平授“專家工作站”牌匾。接下來,與會專家學者將赴耿馬石佛洞遺址、農克硝洞遺址、臨滄“和平文化”遺址、滄源天坑等地調研。(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