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臺北4月18日電 (記者 楊程晨)4月17日正值清政府被迫簽訂《馬關條約》割讓臺灣130周年。臺灣霧峰林家第九代后人、臺灣抗日志士親屬協進會創會會長林光輝18日在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表示,霧峰林家在臺灣被日本殖民期間,從未停止過抗日。這種不屈不撓的堅持,是對民族命脈的堅守,是對歷史有交代。這樣的歷史不該被遺忘。
《馬關條約》簽訂后,臺灣被割讓給日本。霧峰林家第六代后人林朝棟對其組建的鄉勇“棟軍”下令“歸田不解甲,槍炮帶回家”,播下了臺灣土地上持續不斷的抗日火種。1913年,不受“倭奴之辱”的林家第七代后人林祖密放棄龐大家產,向日本殖民當局提出退籍,成為1911年后臺灣同胞恢復中國國籍第一人。日據時期,林家留在島內的子嗣深懷國仇家恨,投入接連不斷的反日斗爭。
林光輝表示,霧峰林家在臺灣被日本殖民期間,念茲在茲的就是“不想當亡國奴”,因此從未停止過抗日活動,為堅守民族命脈、鼓舞民族士氣,更是不惜散盡家財。
日前,林光輝在桃園開講,主題為“馬關割臺與霧峰林家的抉擇”。他從家族過往談起,追述日據時期臺灣同胞抗日反殖的歷史真相。
“我是想向大家解釋,霧峰林家當時不是不和日本沖突,雖然解散了‘部隊’,但是沒有放棄武器,我們是‘化整體為零散’,到臺灣的各個角落進行抗爭。”林光輝對記者說。
林光輝認為,霧峰林家堅持抗日的歷程,也正體現了兩岸命運的緊密相連,兩岸同胞有著共同的民族記憶與深厚的情感紐帶。盡管時代變遷、媒體發達,人們的想法變得更加復雜,但先輩們為了民族尊嚴不懈抗爭的精神,不應該被遺忘。團結一心、捍衛民族尊嚴的精神,依然值得傳承和弘揚。
近期,由人間出版社重新出版的《憤怒的臺灣》正式發售。該書作者為臺灣抗日前輩蘇新,系統回顧從荷蘭殖民統治前到1949年間的臺灣歷史。
臺灣作家、人間出版社發行人藍博洲說,臺灣被殖民統治的歷史與臺灣同胞前仆后繼的抗爭,從來都不是“切割中國、孤立臺灣的狹隘‘臺獨史’”,恰恰告訴我們兩岸民眾命運共同體的歷史事實;并提醒我們,必須維護深化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共創兩岸民眾共好共榮的未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