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杭州1月13日電(汪恩民 張煜歡)從高校推動科技創新到民營企業“走出去”,從“90后”農創客助力共同富裕到基層文化館把文化“種”在鄉村,從推動青年與浙江“雙向奔赴”到積極為民履職……1月13日,浙江省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在杭州開幕,6位來自不同領域的政協委員走上“委員通道”,話創新、問共富、謀開放,由此拉開今年浙江省兩會的序幕。
1月13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十三屆浙江省委員會第三次會議在杭州開幕。圖為第一次全體會議現場。中新社記者 吳君毅 攝“加快建設創新浙江、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浙江2025年的一大重點任務。加強科技創新,高校如何發揮重要作用?
浙江省政協委員、浙江省特級專家、浙江科技大學校長陳建孟表示,高校作為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匯點,是加快建設創新浙江的重要力量。高校要發揮自身優勢,重點做好兩方面工作。一是學科專業優化布局,二是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
他介紹,在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方面,浙江科技大學主動對接產業需求,學校教授帶領科研團隊深入寧波、紹興、舟山等地,扎根化工園區開展科技攻關,成功攻克了綠色工藝、碳污監測、低碳治理等方面的關鍵核心技術,構建了國際上具有引領性的技術標準體系。
科技創新成果不僅誕生于高校,也在廣袤的農村土地上開花結果。
“以前,老一輩教我們除草、播種,現在,我們用植保無人機幫他們防病、除蟲。我們的農機服務中心自建成以來,已經累計服務了400多戶農戶,服務面積超過5萬畝,為農戶們創造了近千萬的效益。”
浙江省政協委員、寧波鄞州姜山歸本水稻農村負責人汪琰斌是一名來自寧波的“90后”農創客,也是一名糧油種植大戶。近年來浙江大力培育和支持農創客,給農業農村發展帶來了新的能量和活力,其中“90后”“00后”占了一半以上,成為“新農人”的中堅力量。
“他們有個共同的目標,就是努力探索農業和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新模式,為農業現代化、科技化、產業化貢獻農創客的力量。”汪琰斌說。
改革開放40多年來,民營經濟成為浙江的“金名片”,民營企業更是浙江開放路上的生力軍。在“委員通道”上,浙江省政協委員、寧波圣龍汽車動力系統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羅力成以新能源汽車相關產品出海為例,講述民企搏擊市場浪潮的開放故事。
“可以說,我們是借著‘引進來’的東風,邁出了‘走出去’的步伐。”羅力成說,在中國新能源汽車工業實現彎道超車的關鍵階段,企業給自己定位“三重身份”——做好整車企業出海的助手、供應鏈伙伴出海的幫手、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國際化發展的推手。如今,企業最新一代電子油泵產品已廣泛應用于新能源汽車熱管理、電驅動和底盤系統之中,拓展了國際市場。
“汽車新能源化是快跑賽道,但更要做好長跑的準備。”羅力成說。
在浙江,企業于時代浪潮中乘風破浪、探索創新,為做大共同富裕蛋糕厚植經濟基礎。在基層,亦有一群人如春風化雨般以藝術滋養人心,助力實現精神共富。
在浙江溫州,2700多支各基層鄉村藝術團持續引導城鄉民眾在文化生活中當主角、唱大戲,團員來自各行各業,有退休人員、務工人員、當地村民等。
浙江省政協委員、溫州市文聯副主席(兼)、溫州市文化館館長施麗君表示,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百姓對于文化的需求愈發多樣化,浙江文化惠民上山下鄉,也讓民眾精神生活越來越有質感和溫度。
在此基礎上,溫州各地的鄉村藝術團“按需點單”實施文化藝術表演多形式的精準配送,進一步推動了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溫州近年來開展數千場文藝富美服務,目前累計受益19多萬人次。
文化在下鄉上山中惠澤基層民眾,也在形式創新中點燃都市青年人的熱情。
“‘不約夜宵約夜校’已成為(浙江)廣大青年朋友的新潮流。”浙江省政協委員、共青團浙江省委書記周蘇紅介紹,近年來,共青團浙江省委圍繞促進浙江與青年共同發展、雙向奔赴,推出諸多創新舉措。關注青年精神文化需求建設的“青年夜校”是其中代表。
“我們針對青年的高頻需求,打造聲樂、舞蹈繪畫等興趣類課程1000多門,還有健身操、球類運動等課程,幫助身心健康均衡發展,讓青年可以從快節奏的工作生活中釋放出來,解鎖‘八小時之外’的精彩。”周蘇紅說。
政協履職上接天線、下接地氣,如何聯系群眾、更好履職也是委員們關注的重點。
“從杭州市政協委員到浙江省政協委員,今年是我履職生涯的第13個年頭。”現場,浙江省政協委員、浙江傳媒學院文化創意研究院院長葛繼宏介紹,當他把不經意間想到的點子,形成一件件具體的提案并促成落地的時候,既讓老百姓有了獲得感,也讓他作為政協委員有了滿滿的獲得感。
在他看來,“責任擔當”不是一句簡簡單單停留在字面的空洞口號,而是放在心頭的信念和落在腳下的行動,“今后,我將初心不改、為民履職。”(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