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上海1月13日電(范宇斌)夜幕降臨,上海豫園燈會流光溢彩。2025年恰逢豫園燈會30周年,自元旦亮燈以來,豫園燈會正以盛裝迎接首個“世界非遺版”春節的到來。
2024年12月,“春節——中國人慶祝傳統新年的社會實踐”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之后,如何更好弘揚春節文化,成為各方思考的議題。
上海市政協委員、臺盟上海市委會委員陳樂13日接受采訪時說,“古今承續、海納百川、中西融匯、多元并存”是上海節日民俗的重要特點,如何將這種特點在具體的年俗地標呈現出來,是上海走出文旅發展新路的重要切入點。
陳樂在調研中發現,與四川自貢燈會、廣東佛山醒獅表演等享譽全國的年俗相比,上海春節文化特色尚顯單一,盡管擁有諸多與春節有關的市級以上非遺,但總體面臨缺乏IP化與常態化、傳承斷層、過度商業化、創新難度大、文旅產品規模化不足等困難與不足。
1月1日,2025上海豫園燈會亮燈。 范宇斌 攝對此,陳樂將在2025年上海市兩會上提交一份“關于打造海派文旅新年俗的建議”提案。陳樂建議,以既有場景化的海派年俗“地標”為核心,疊加各種“體驗”,打造“新海派年俗”。
例如,豫園可依托古典園林特色,增設互動式傳統手工藝體驗區,讓游客動手制作春節裝飾品,增強參與感和成就感,還可聯動城隍廟打造新春文化節;羅店可利用水鄉古鎮優勢,開展水上燈會巡游;莘莊可圍繞現代農業特色,推出“新春農耕文化體驗日”,讓城市居民感受春節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通過這些差異化設計,形成各具特色的爆款體驗,提供游客更多“組合游”選項。
本幫菜烹飪技藝、海派剪紙、馬橋手獅舞、崇明水仙傳統栽培技藝……對上海已列入非遺名錄的春節習俗,陳樂建議可在地標區域,結合AI技術再現傳統。回歸傳統的體驗,要注重文化傳承和情感鏈接,比如讓“00后”和新上海人從磨水磨粉開始,做一顆黑洋酥湯圓;也可利用AI技術,在豫園設置AR舞獅互動區。
電視劇《繁花》熱播后,帶火了“紅幫裁縫”。受此啟發,陳樂建議,進一步回顧上海文學影視作品中的春節場景,提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年俗元素,結合現代審美和技術手段,在地標區域重現這些經典場景。此外,還可利用當下火熱的短劇形式,打造“短劇+春節主題+海派年俗+文旅目的地”系列IP短劇,并與上海本土特色商品相結合,實現文化與商業的雙贏。
如今,中國“免簽朋友圈”不斷擴容,上海街頭外國游客越來越多。陳樂還建議,結合上海打造“中國入境游第一站”,可鏈動IP Shanghai(上海城市形象資源共享平臺),塑造海派非遺新名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