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杭州1月10日電(鮑夢妮)1月9日,2024年度浙江“九三榜樣頒獎儀式”在杭州舉行。周明耀、汪愛英、謝聰穎、齊洋、吳宗大、黃小明、何道根、應剛秋、黃飛鶴、謝麗泓10位銳意進取、擔當作為的九三學社社員得到表彰。而這些榜樣身影,也照見著東部經濟大省浙江在過去一年發展的三重“度”。
頒獎儀式。 九三學社浙江省委會供圖首先,是以科技創新塑造發展新優勢的“亮度”。
過去一年,浙江瞄準2025年初步建成高水平創新型省份的目標,在以科技創新塑造發展新優勢上不斷加碼發力。九三學社作為以科技界為主要界別特色的參政黨,其諸多社員也在創新浙江的建設進程中成為“破局者”。
在浙江,人工智能是該省重點關注的未來產業之一。這也是九三學社社員、中科加禾科技有限公司副總裁周明耀的深耕領域。
近年,他帶領團隊研發出國內第一款自主可控AI推理服務器,并立足自身IT科技工作領域,聚焦關鍵技術、前沿科技、民生問題先后提交提案建言等50余項,助力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今年是我加入九三學社的第十年。”周明耀表示,九三學社內部為各領域科研工作者提供了成熟的交流合作平臺,給他和同仁探索人工智能與不同學科的交叉應用提供了契機,可以更好為浙江以科技創新塑造發展新優勢添磚加瓦。
在科技領域的各個細分賽道,九三學社社員正用不斷突破實現著“群星閃耀”。佳格科技(浙江)股份有限公司創始人齊洋運用機器學習模型和多重AI算法,實現電梯遠程監測、故障維護預測及智能語音播報;浙江大學求是特聘教授、理學部副主任黃飛鶴專注超分子化學、超分子聚合物,創新性提出“納客”概念;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所研究員汪愛英突破國外高端鍍膜機核心技術封鎖,為航空、核電、深海等國家戰略裝備與區域制造產業發展提供重要支撐……
這是浙江加快建設創新浙江、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縮影。去年,該省區域創新能力連續3年居全國第4位;前11月規模以上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增長7.4%。該省還建設各類省級以上企業研發機構近1萬家,截至去年11月完成數字化改造企業超5.5萬家。
其二,是推進共同富裕先行示范的“力度”。
浙江是中國共同富裕的探路省份。2024年,該省聚焦持續縮小“三大差距”深化一系列組合拳,激發共同富裕“新氣象”。將“山區26縣”動態調整為“山區海島25縣”,并持續幫扶、推動25縣高質量發展,正是其中代表。
九三學社社員、麗水市生產力和投資促進中心副主任應剛秋是見證者,更是參與者。
地處浙江西南部山區的麗水交通相對不便、經濟基礎薄弱,招商引資難言優勢。如何在大山里“種”先進產業、拓發展空間,以縮小區域差距?
“我相信辦法總比困難多。”應剛秋說。為彌補區位劣勢,他創新用“基金+飛地”招商模式,將較發達地區的科研成果吸引到麗水投產;遵循“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他聘請院士專家和企業領軍人物作為“智囊團”把關招商項目。截至目前,其與團隊已招引70余家半導體企業走進麗水,總投資超800億元。
共富成效,常感于日常細節。走進浙江各地的菜市場,不難發現“臺綠”系列的國產西蘭花占據了半壁江山。其背后,是九三學社社員、臺州市農科院副院長何道根二十余年如一日的培育研發。
何道根說,剛開始選育西蘭花新品種是一項“國際性”挑戰。彼時國內選育的品種商品性不及國外品種,西蘭花種子完全依賴荷蘭、日本等國進口。國外公司趁機壟斷種子供給,提高種子價格。
日復一日地在溫室、大棚和田間穿梭,他帶領團隊先后選育出10個“臺綠”系列西蘭花品種,品質、抗病性能、植株、球形和產量與進口種子不相上下,成本卻大幅降低。在通過科技研發增加農民收入、助力城鄉差距縮小的同時,其與團隊打破了浙江、云南、江蘇等地西蘭花種子完全依賴進口的局面,還推出適合北方春季種植,以及可鮮食和速凍加工的品種,現累計推廣種植78.1萬畝。
從人的故事看向省域,去年前三季度,浙江山區海島縣(26+2)地區生產總值為6200億元,增長6.3%,高于全省0.9個百分點。其全體、城鎮、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現4.8%、4.1%和6.0%的名義增長,城鄉收入比為1.75,比上年同期縮小0.03。
其三,是積極探索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熱度”。
對九三學社社員,浙江省劇協駐會副主席、中國戲劇文學學會副會長謝麗泓來說,2024年是個“豐收年”。她編劇的越劇現代戲《錢塘里》獲第十七屆全國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優秀作品獎,多場演出“一票難求”,受到民眾廣泛好評。
《錢塘里》是浙江小百花越劇院(浙江小百花越劇團)1984年建團以來首次排演的現實題材越劇作品,講述了進城打工的方小米因一場交通事故引發的一系列故事。
藝術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謝麗泓認為,《錢塘里》之所以叫座,是因為故事源自現實生活,是現代社會“各有難處”的人們用“情”與“義”交織出的溫暖現實。“如何把身邊故事講得觸動人心,又能讓傳統戲劇之美回歸,這對編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她說。
同樣,九三學社社員,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東陽木雕”代表性傳承人黃小明則致力于以創新傳承傳統文化。其對部分瀕臨失傳的技法進行搶救性創作保存,總結出30種盔甲的雕刻技法,制作的礦彩畫木雕獲國家發明專利。
“我們這一代人應該做的就是承上啟下。既不能丟了傳統,要把傳統中精髓的部分傳承下來,還要在此基礎上有新的發展。”黃小明說。
個體的默默努力換來的是文化發展的新圖景。2024年,從“中國歷代繪畫大系”持續更新,到實施文化基因激活工程,再到在全國首創文化特派員制度,浙江在加快建設高水平文化強省、奮力打造新時代文化高地上跑出了“加速度”。
“新的一年,我們將帶領全省社員服務大局助發展,推動社會服務再優化,鼓勵支持廣大社員發揮專業優勢,銳意進取、再建新功。”浙江省政協副主席、九三學社浙江省委會主委葉正波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