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2月12日電 國務院新聞辦12日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全面通水十周年有關情況。在過去十年中是如何加強工程的運行管理和維護,確保工程安全、供水安全和水質安全的?中國南水北調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黃愛國在會上做出回應。
黃愛國表示,維護工程安全、供水安全、水質安全,對于確保“一泓清水永續北上”至關重要。中國南水北調集團和沿線各工程運行管護單位數千名員工采取了一系列強有力的措施,不斷健全完善安全管理體系,切實提升工程運行管護能力和水平,主要在以下三個方面采取了相關措施:
在維護工程安全方面,依法劃定工程保護范圍和管理范圍,在中線工程沿線兩側設置全封閉隔離網,安裝10萬余支安全監測儀器、1萬多部相關監控設備,并綜合運用北斗衛星、無人機、水下機器人、數字孿生工程等先進技術,結合人工巡查,實現對工程運行狀態全天候監控。落實工程設備常態化巡查養護檢修機制,確保工程設備保持良好的運行狀態。與沿線地方協調建立防汛指揮機構和河湖長制協作機制,與應急管理部門及有關單位建立防汛應急協同機制,配備16支應急搶險隊伍,確保大汛大災和突發事件能夠得到及時有效處置。
在維護供水安全方面,堅持調水、節水兩手都要硬,統籌分析水源區來水和受水區用水需求,通過會商機制,動態優化調度方案,實施精準調度,精打細算用好水資源。東線工程通過沿線的河道、湖庫水位流量和泵站運行等各類監測數據,優化實時調度;中線工程通過自動化調度系統,實現對全線64座節制閘、97個分水口等設施實時調控。同時加快推進有關調蓄工程建設,進一步提升供水安全保障能力。
在維護水質安全方面,建立了“監測、保護、防控、應急、科研”的水質安全保障體系。中線工程全線設有13個水質自動監測站和30個水質固定監測斷面,嚴密監控水質情況。積極推進多元生物預警、淡水殼菜在線監測設備研發,建設全斷面智能攔藻裝置,研制除藻裝備,有力提升藻類防控能力。開展長距離調水工程水質安全保障關鍵技術研究,不斷提升水質安全保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