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重慶12月9日電題:重慶綦江統一戰線 :“綦事我在”助健康,百姓“醫”路現坦途
作者 馬佳欣
治,還是不治?
查出患了膽結石后,重慶市綦江區永新鎮利群村62歲的朱國榮糾結了一年多:妻子患病在家,又沒有子女在身邊,如果去區里大醫院接受治療,來回折騰很不方便。
與重慶市綦江區永新鎮中心衛生院(下稱“永新鎮衛生院”)外科副主任代波日常隨訪交流中,朱國榮得知“家門口”的永新鎮衛生院近年來在“綦事我在”專項行動助力醫療提速有我在系列舉措助力下,醫療水平有了質的提升。于是,他作出決定:請代波主刀,就近做個小手術解除健康隱患。
“綦事我在”是中共重慶市綦江區委統戰部(下稱“綦江區委統戰部”)開展的社會服務專項行動,旨在引導統戰成員積極參與該區中心工作。行動啟動以來,該區衛生健康系統黨外人士以多種形式參與當地醫療提質。
代波便是江蘇省人民醫院重慶醫院第四批派駐永新鎮衛生院對口幫扶的黨外醫療骨干。
圖為綦江區統一戰線“綦事我在”專項行動推進會現場。綦江區委統戰部 供圖借“東”風,聚高質量黨外醫療人才庫
作為國內“頂流”醫療機構之一,江蘇省人民醫院為何不遠千里從東部地區來到重慶“南大門”綦江?
答案是區域醫療中心建設。
2019年,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印發《區域醫療中心建設試點工作方案》以來,125個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建設項目相繼落地,不斷推動國內優質醫療資源擴容以及區域均衡布局。作為第三批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建設項目,落地重慶綦江的江蘇省人民醫院重慶醫院未來將為渝南黔北乃至更大范圍提供醫療服務支撐。
在江蘇省人民醫院重慶醫院加持下,綦江衛生健康系統人才隊伍濟濟一堂。目前,江蘇省人民醫院已將心血管內科、心臟外科、腫瘤內科等8個學科“復制”到綦江,向綦江派出200多名專家給予診療技術支持,30余位專家常駐綦江。據統計,截至2024年7月,綦江區共有醫師2602人,高級職稱564人。
“九三學社、知聯會等統戰組織集中了很多醫療人才。”綦江區委統戰部相關負責人稱,如今綦江區黨外醫療人才薈萃,綦江區委統戰部以“綦事我在”專項行動為契機,建立完善該區衛生健康系統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黨外高級知識分子、出國留學人員、少數民族基礎數據臺賬等,對相關人才進行整合入“庫”。目前,該區黨外醫療人才在庫人員共計221人。
圖為綦江區統一戰線“綦事我在”助力醫療提速有我在義診活動。綦江區委統戰部 供圖齊“共”事,助小病就近治、大病不出區
“身上的石頭落下,心里徹底踏實了。”接受微創手術治療后的第二天,得知已經可以下床走動的朱國榮松了一口氣。在他看來,類似膽結石這類的慢性病是影響老年人健康的一大隱患,越早根治越好。永新鎮衛生院醫療水平的提升,讓他之前的顧慮和忐忑全都“煙消云散”。
“醫共體”建設,是永新鎮衛生院醫療水準提質的關鍵引擎之一。
“綦事我在”助力醫療提速有我在項目啟動后,一批又一批衛生健康系統黨外人士來到永新鎮衛生院,推動“醫共體”建設,以“輸血+造血”的多種方式助力該院醫療水平提速。如今,親眼見證該衛生院管理水平、服務理念、手術能力等已不可同日而語,該衛生院院長陳兵直言,“衛生健康系統黨外人士功不可沒。”
借力“區聘鎮用”政策,該區鼓勵黨外優質醫療人才“下沉”鎮域醫療機構,積極參與科室管理與質控及日常診療活動,并邀請黨外醫療領域專家指導會診查房及培訓講座,提高基層相關專業醫師診療水平。截至目前,該區已選派35名區級醫療機構黨外醫療專家與36名街鎮衛生院黨外醫生結對,選派46名街鎮衛生院黨外醫生與47名村衛生室鄉村醫生結對。
拓“醫”路,將健康送至百姓“家門口”
“預防更重于治療。”在重慶市綦江區文龍街道回龍灣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柯小婭看來,想要保持身體健康,專業的日常保養知識以及體檢必不可少。然而,他在基層工作中發現,大多居民因意識不足等原因,往往忽略了預防的重要性。“真正等到忍不住病痛再去醫院已經晚了。”
針對該問題,當地“綦事我在”專項行動以“義診+科普”的方式破題。
“遛個彎的空當,就可以檢查一下身體、學習一些健康知識,或許很多疾病就被殺死在‘萌芽’階段了。”綦江區委統戰部相關負責人稱,“綦事我在”專項行動啟動以來,綦江區委統戰部充分調動黨外人士醫療專家,送醫進街鎮、進村居,多次組織院士專家科普行、醫療服務上門、健康義診等活動。截至目前,總計開展相關活動300余場次,受益群眾超10萬人次。
統一戰線從來不缺乏人才智力資源,打造“綦事我在”平臺的初衷就在于,充分運用統一戰線智力密集、聯系廣泛優勢,充分集中和調動黨外人士力量謀創新、樹品牌,積極參與該區服務社會的方方面面。綦江區委統戰部相關負責人稱,在助力醫療提速方面,綦江區委統戰部將認真梳理細化活動服務項目、服務內容、服務重點,持續開展技術指導、結對幫扶、基層義診等活動,為推動綦江健康醫療事業高質量發展匯聚更多“統戰力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