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太原12月6日電 (記者 楊杰英)水環境質量穩步提升、空氣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土壤環境質量保持穩定、生態環境更加優美……12月6日,山西省生態環境廳生態環境保護監察專員(副廳長級)、新聞發言人樊占春表示,近年來,山西黃河流域生態環境質量不斷改善。
當日,山西省政府新聞辦舉行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實施情況新聞發布會。
新聞發布會現場。 山西省政府新聞辦供圖山西地處黃河中游,是黃河流域生態環境最脆弱、結構性矛盾最突出的地區之一。近年來,山西牢牢把握“重在保護、要在治理”的戰略要求,加強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黃河流域生態環境質量不斷改善。
水環境質量穩步提升,山西加強黃河干流以及汾河、沁河等重要支流污染治理,推進晉城市、運城市區域再生水循環利用,推動流域45個工業園區廢水循環利用,56個工業園區建成污水集中處理設施,對2350個入河排污口開展“查測溯治”。黃河流域優良水體比例從2019年的54.5%提升到2023年的90%,黃河干流山西段連續3年穩定達到Ⅱ類水質。
空氣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山西著力強化汾河谷地大氣污染聯防聯控,持續推進鋼鐵、焦化、水泥等行業超低排放改造,對35蒸噸/小時以下的燃煤鍋爐實施動態清零,全面關停4.3米焦爐。黃河流域PM2.5平均濃度從2019年的49微克/立方米下降到2023年的31微克/立方米。
土壤環境質量保持穩定,山西堅持土壤污染源頭防控,多措并舉防新增、去存量、控風險,重點建設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農用地土壤污染風險得到基本管控。認真學習踐行“千萬工程”經驗,累計治理399個農村黑臭水體。持續實施黃河流域“清廢行動”,推動煤矸石井下充填和煤基固廢資源綜合利用,開展“無廢城市”建設,固廢污染防治工作得到進一步加強。
生態環境更加優美。山西加強生態保護修復統一監管,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重點問題實現動態清零。黃河流域累計創建國家級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10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5個。生態質量穩定向好,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得到提升。
樊占春表示,下一步,將錨定“促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上新臺階”目標要求,從聚焦黃河流域主戰場、聚焦突出生態環境問題、聚焦推進產業結構綠色轉型等方面發力,以高水平保護支撐高質量發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