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wǎng)杭州12月4日電 題:一位志愿者的八年憲法情:讓憲法故事“聲入人心”
作者 郭其鈺
如何讓中國制憲修憲的歷史從檔案中走出來,成為可觀、可感、可知的生動故事,這是王玲八年來孜孜以求的事。
王玲是浙江杭州“五四憲法”歷史資料陳列館的一名普法志愿者。12月4日,在第十一個國家憲法日之際,王玲接受中新網(wǎng)專訪,講述了與憲法結緣的八年。
“五四憲法”歷史資料陳列館。郭其鈺 攝法者,治之端也。70年前,在杭州西子湖畔,新中國第一部憲法起筆于西湖山水間。1953年12月28日至1954年3月14日,毛澤東率領憲法起草小組成員在西湖邊度過77個日夜,起草完成了憲法草案初稿,史稱“五四憲法”。
2016年12月4日,第三個國家憲法日,中國第一家以憲法為主題的陳列館“五四憲法”歷史資料陳列館建成開放。彼時,退休不久的王玲成了陳列館的首批志愿者。
“一開始我不敢報名講解崗位,報的是咨詢崗位,憲法是國家根本大法,萬一講錯了怎么行?”后來看到講解崗位缺人,王玲還是“逼”自己試一試,每天在公交車上背講解詞,到家后還要逐句逐段默寫,數(shù)千字的講解內(nèi)容她熟記于心。
然而,這只是王玲對自己的最低要求。為了讓講解內(nèi)容更富吸引力,她特別注重在講解時增加一些鮮為人知的故事和細節(jié)。
陳列館里有這樣一組數(shù)據(jù),1954年憲法草案發(fā)布后,中國有1.5億人參與了大討論,兩個多月時間里共收集整理了118萬多條意見,幾乎涉及憲法草案的每一個條款。
“其實當時我國正處于汛期,不少地方遭遇洪災。洪水沖壞了公路、鐵路,憲法討論意見便用油紙包好,通過飛機空運到北京。”王玲補充了數(shù)據(jù)背后的故事。
王玲在進行志愿講解。郭其鈺 攝八年日復一日,王玲熟悉陳列館里的每一件展品、每一個角落、每一處細節(jié),更有一套自己的講解“秘訣”——面對不同的觀眾,采取不同的講解“策略”。
面對小學生時,王玲會采取互動的方法,努力把宏觀的概念變成具體可感的細節(jié);為老干部群體講解時,她會著重介紹當時的歷史細節(jié),和大家共同回憶當年的人和事。當遇到法律工作者或者法學專家,她又會主動與對方探討交流,請他們批評指點。
“‘五四憲法’公布后,很多人給孩子起名叫‘憲法’,一時間‘李憲法’‘王憲法’等名字遍及大江南北。占全國人口四分之一的公民參與憲法制定,這在世界制憲史上都是極其罕見的……”不久前,面對幾名英國游客,王玲特意將講解重點放在憲法起草中廣大中國人民的故事和情感上。
八年來,王玲志愿講解了2000多場,服務觀眾超40000人次。在她看來,這并不是2000多次的重復,每一次講解都是一次再思考、再學習的過程,總會有新的理解、新的收獲。
多年的志愿講解,王玲從未收取過任何報酬,她的收獲在別處。
王玲一直珍藏著一份珍貴的禮物,是曾經(jīng)一位小學生志愿者為她畫的畫像,畫作上寫著“我心中的榜樣”。就是這幾個字,深深打動著王玲和她的家人。
明法于心,守法于行。在王玲的影響下,越來越多人加入了普法志愿者的隊伍。目前,“五四憲法”歷史資料陳列館擁有各行各業(yè)志愿者350余人,累計接待人數(shù)超240萬人次。
憲法是厚重的,承載著國家的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憲法也是溫暖的,保障著公民的權利、尊嚴和幸福。
志愿者們把新中國第一部憲法講給了千千萬萬人,參觀者們又把憲法故事、憲法精神講到了世界各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