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義市立足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二十字”方針,緊盯“創建全國鄉村振興示范市”目標,圍繞“‘富在農家’興產業、守底線、增收入”“‘學在農家’興人才、建機制、添活力”“‘樂在農家’興文化、強治理、樹新風”“‘美在農家’興生態、優環境、展新顏”總體要求,充分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把“四在農家·和美鄉村”作為“三農”工作總抓手,大力提升鄉村產業發展水平、鄉村建設水平、鄉村治理水平,集中力量抓好辦成一批群眾可感可及的實事,奮力譜寫鄉村振興新篇章。
遵義紅花崗區新農村 李洪武 攝強化組織統籌調度
組織保障到位。遵義市建立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四在農家·和美鄉村”樣板區建設工作機制,市、縣(市、區)、鎮(鄉)三級同步成立分類推進“四在農家·和美鄉村”樣板區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和工作專班,負責樣板區建設的組織協調、指揮調度、考評認定等工作,及時研究解決相關重點事項,壓緊壓實市縣兩級31個行業主管部門工作責任和鎮村主體責任。
頂層設計到位。深入學習借鑒浙江“千萬工程”經驗做法,按照“一類示范引領、二類改進提升、三類補短追趕”創建原則,制定印發相關文件,對全市有鄉村建設任務的1728個行政村進行分類推進創建。2024年確保成功創建一類村(社區)100個以上。
實施分類施策。堅持定性、定量相結合的方式,市級統一制定了一、二、三類村(社區)分類標準和建設內容,分類施策、分步推進,扎實推進“四在農家·和美鄉村”建設,確保到2027年三類村(社區)全面清零,累計成功建設一類村(社區)500個以上。
優化激勵機制。市級財政每年預算5000萬元,用于分類推進獎勵補助。同時獎勵獲評一類村、二類村的民選村干部,激發村干部干事創業激情。
強化規劃引領落實
立足規劃強引領。遵義市按照因地制宜原則和“一圖一表一清單一特色”(產業規劃圖、發展任務表、項目規劃清單、特色或主導產業)要求,全市有鄉村建設任務的1728個村(社區)編制了鄉村振興規劃,明確村級特色主導產業、鄉村人才培養、鄉村村莊整治和文化、組織作用的預期情況。
立足規劃謀項目。圍繞設施農業、宜居農房建設、文體設施補短等行業部門項目類型,謀劃編制了“四在農家·和美鄉村”樣板區建設項目。結合遵義市特色產業、林業資源等優勢,規劃提升產業發展附加值,做好鄉村建設項目儲備和更新。
立足規劃控邊界。在鄉村振興規劃編制過程中,緊盯產業發展和鄉村建設兩個關鍵要素,堅決守好糧食安全底線、耕地保護底線和基本設施建設紅線。統籌做好生態空間、生產空間、生活空間“三生空間”有機融合發展工作,實現鄉村發展水平不斷提升。
強化鄉村人才儲備
發揮能人帶動作用。遵義市按照生產經營型、技能服務型、技能帶動型、社會服務型等類別,開展“拉網式”摸底調研。對鄉土人才進行分類統計和管理,根據人才基本信息、專業特長、產業情況、致富帶富等信息進行分類造冊登記,把從事種植、養殖、建筑、釀酒等行業農村實用人才納入鄉村人才庫。鼓勵創辦非遺傳承人、“鄉村掌墨師”“名師工作室”等鄉土人才工作室,推動鄉土人才參與直播帶貨等活動,推動新老業態融合和鄉村產業發展。
加大人才培養力度。實施鄉村振興村級組織領軍人才和后備力量“雙培養”工程。定期輪訓民選村干部,不斷提升村級干部的執行政策、依法辦事、服務群眾、解決問題、推動發展的能力和本領。堅持把培育高素質農民作為質量興農和人才強農的戰略基礎,大力培育一批鄉村本土農村經紀人、新型職業農民、直播“網紅”達人、致富“領頭雁”。建立一類村結對三類村機制,組織三類村群眾到一類村學習參觀、開闊視野、解放思想、拓展思維,形成比學趕超的良好氛圍,培養對鄉村有情懷、敢擔當、善開創的鄉村建設、鄉村管理人才。
建立人才引進機制。加大人才振興的政策支持力度,完善各類政策優惠和激勵機制。通過引一批大學生回鄉、引一批能人返鄉、引一批客商到鄉、引一批專技人才能人留鄉的方式,補齊鄉村人才短板,凝聚一批有知識、有見識的青年人才建設鄉村、發展鄉村、治理鄉村,打造鄉村振興人才強勁引擎。
強化群眾收入提升
持續做強特色產業。遵義市立足特色優勢產業,重點發展糧油、茶葉、辣椒、紅粱、牛羊、竹六大產業,突出區域化布局、標準化生產、規模化發展、產業化經營,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依托龍頭企業,加快建設農產品加工集聚區,鞏固提升茶、辣椒、竹等產業加工優勢,不斷延長產業鏈。推動鄉村旅游與紅色旅游、綠色旅游、茶酒旅游、竹林康養等融合發展,優化旅游產品供給。突出抓好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兩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完善“農戶+合作社”“農戶+家庭農場”利益聯結機制,增強服務帶動小農戶能力。
持續提升就業水平。開展勞動力摸底分類、精準培訓,因人設崗促進就業。持續實施返崗務工人員就業服務、落實一次性交通補助政策、開展“雨露計劃+”就業促進行動,采取加大招引勞動密集型企業、推進農產品加工升級辦企業等方式增加就業崗位。大力推廣以工代賑方式實施項目,促進本地農村勞動力就地就近就業增收。
持續壯大集體經濟。統籌整合供銷社、郵政、交通、商務、農業農村等部門資源力量,通過“統籌整合資源、分清股權歸屬,統籌平臺渠道、分級經營銷售,統籌品牌打造、分散適度規模”的“三統三分”模式,建設“鄉村振興服務站”,在農資采購、技術指導、生產托管、農產品加工、運輸銷售等環節,密切聯結村民與市場、企業,參與社會化服務項目,拓寬集體增收渠道。大力推廣“村股份經濟合作社+經營主體+農戶”模式,因地制宜發揮村級集體經濟組織資源統籌、組織協調、居間服務等優勢,促進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健康發展。
強化人居環境提質
聚力人居環境“改”。遵義市圍繞“兩改兩治理”重點進行全面摸底、建立工作臺賬,通過召開群眾會、評選先進典型等方式廣集民意、廣納民智、廣聚民力,充分調動農民參與建設的積極性,引導群眾自主進行改廁、改圈等整治工作。按“改一批、拆一批、異地建一批、整合用一批”的原則,對農村圈舍確需使用的及時修補;對東倒西歪、破敗不堪的無用圈舍及時拆除;對建新不拆舊情況依法依規妥善解決拆除。用好房前屋后閑置空地,打造“小花園、小果園、小菜園”促進人居環境美化。整村推進生活污水治理和環境整治,全力推進農村生活垃圾無害化、減量化、資源化處理。
聚力文化生活“樹”。堅持紅色傳承,發揮革命老區文化底蘊優勢,在創建村開展“紅歌拉唱”和“村歌村晚”文化活動。組織開展“核心價值觀進農家”“優秀傳統文化進農家”“科學知識進農家”“文明風尚進農家”“法律法規進農家”等“五進農家”活動,把好的理念、作風、習慣轉化為農民群眾自身的需求,使之真正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深入骨髓、形成自覺。持續依托文聯、職院、師院等單位部門文創團隊,發揮好鄉村創客指導作用,促進“臟亂差”向“綠凈美”轉變,讓村民享受到經濟社會發展成果,提升生產生活質量。
聚力群眾共享“治”。堅持共治共享,結合村民生產生活實際,完善自治組織,修訂完善村規民約,強化農村法治、村民自治、鄉村德治。大力推廣“寨管家”“一中心一張網十聯戶”等治理模式,持續強化濫辦酒席、高價彩禮、低俗婚鬧、厚葬薄養等陳規陋習治理,大力倡導“車不過十、禮不過百”等經驗做法,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積極構建鄉村治理體系。(作者:劉航 吳正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