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上海11月11日電 (記者 陳靜)11日中午,力箭一號遙五運載火箭搭載15顆衛星點火升空,進入預定軌道。其中有一顆是云遙一號31星,即“復遙號”衛星。“復遙號”衛星由復旦大學與相關高科技企業聯合研制。
據悉,這是繼今年發射“復旦信息星”“復旦一號(瀾湄未來星)”后,復旦大學團隊參與研制的第三顆衛星。其核心算法模型由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金亞秋團隊研發,是復旦大學在空天信息領域的又一重要成果。
據了解,“復遙號”衛星發射后,獲取的觀測數據可實現對全球電離層參數反演,提升中國空間天氣和電磁環境監測能力,有望為空天信息科學領域帶來一系列創新成果。
“復遙號”衛星搭載全球導航衛星系統GNSS(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掩星探測載荷和紅外相機,在軌期間將重點探索構建空間天氣電離層新型智能數據同化框架,實現電離層四維時空參數預測。
同時,“復遙號”利用衛星導航掩星觀測數據,在垂直方向實現1km-2km的高分辨率,將電離層預測模型拓展至四維,并考慮從太陽活動到電離層的空間天氣耦合機理,彌補當前電離層預測模型的短板。
據悉,“復遙號”衛星研發將人工智能與科學研究深度融合,以AI for Space理念構建模型。全球電離層導航掩星探測物理智能模型基于物理智能的思想,開拓性地將物理機理融入AI領域,實現從“單純數據驅動”向“數據+物理”雙驅動的智能模型轉變。
通過復旦大學衛星地面站,團隊可實時接收“復遙號”探測數據,構建“衛星-電離層-地面站”的空天信息獲取與反演鏈路。
“復遙號”的成功發射標志著金亞秋院士團隊在空天信息領域達到的又一里程碑,將進一步提升復旦大學新工科研究能級。據悉,團隊下一步計劃融合數據和物理機理,發展更智能的空間天氣電離層四維時空參數預測模型,以期提出電離層模型的相關國際標準。復旦大學方面表示,學校未來五年也計劃參與更多衛星研制,包括發射高分辨率雷達成像衛星、考古衛星等。(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