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南寧11月8日電(林浩 陳秋霞)11月8日,廣西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院長、教授,廣西中華民族共同體研究院首席專家郝國強接受采訪時表示,近年來,廣西注重構建各民族共居、共學、共事、共樂的社會環境,通過改善民生、促進就業、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等措施,創造各族民眾共建共享的社會條件,使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深入人心。
廣西壯族自治區推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示范區建設,堅持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全區各項工作的主線,成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11月5日至11月7日,邊疆民族地區建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示范區論壇在廣西南寧召開。
郝國強表示,廣西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奠定了歷史基礎。從先秦時期的西甌、駱越到海上絲綢之路及南嶺走廊的開發,廣西呈現出一幅民族深度交融的歷史畫卷。
如今,廣西是中國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區,有壯族、漢族、瑤族、苗族、侗族、仫佬族、毛南族等12個世居民族,各民族在相互嵌套的生存空間里創造了豐富燦爛的多元文化,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元一體格局,民族關系十分融洽。
“廣西賀州市出土的國家一級文物‘麒麟尊’,將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龍、鳳、麒麟三大神獸集于一身,器形和紋飾表現出明顯的中原文化特征,體型和盤龍、附鳳等雕飾又顯露著濃郁的南越文化特點,堪稱中原文化與嶺南文化融合的典范之作。”郝國強說。
郝國強表示,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三月三”“劉三姐歌謠”“壯族銅鼓習俗”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既是廣西各民族共享共傳的文化,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各具特色的桂林米粉、柳州螺螄粉、南寧老友粉等美食,既體現了壯族傳統稻作農耕文化的底蘊,也吸收了漢族鹵文化、瑤族辣文化、侗族苗族酸文化等多元味道,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嶺南美食。
此外,譽滿海內外的六堡茶,起源于廣西蒼梧縣的瑤族地區。在傳承發展過程中,六堡茶不斷借鑒融合各民族的茶文化,制作工藝日臻完善,品質不斷提升,成為中華茶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不僅香飄國內各地,更遠銷至日本、東南亞各國,以及中國的港澳臺地區。
當前,廣西致力在民族理論政策宣傳教育、構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增強各族民眾獲得、幸福感、安全感、民族事務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民族地區高質量發展等方面創新,扎實推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示范區建設,為全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廣西智慧和廣西方案。
郝國強表示,在建設和諧家園的過程中,廣西持續推進各民族共同富裕,促進各民族同步現代化,大力發展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產業,不斷滿足各族民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與東盟各國開展務實合作中,廣西注重發揮民族文化的獨特魅力,以文促貿、以文招商、以文化人,通過舉辦品牌活動,讓世界感受中華文化之美。(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