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成都10月28日電 (記者 岳依桐)“賽道串聯起金沙遺址博物館、杜甫草堂等多個知名地標,文化味很濃!”28日,回憶起剛舉行的2024成都馬拉松,以3時35分49秒的成績完賽的市民羅軍說,“來自外國或者外地的跑者還能在奔跑中感受成都的文化氛圍。”
雖然天氣漸冷,但2024成都馬拉松的起點——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火爆依舊。四方游客圍在展柜前欣賞太陽神鳥金飾的巧奪天工;文創商店內各類精美商品引人購買。古老文物跨越千年時光讓當代人得以感受歷史的厚重內涵,又通過文創設計以創新形式被賦予新的“生命力”。
10月27日,2024成都馬拉松在金沙遺址博物館鳴槍開跑。 記者 安源 攝在“蓉漂”李嬌看來,成都是一座現代與古老并存,潮流與傳統共融的城市。“多樣的文化體驗是我選擇定居成都的原因之一。”
作為古蜀文明的重要發源地,被評為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成都人文底蘊深厚。千年歷史積淀至今,孕育了成都精彩多元、兼容并蓄的文化靈魂。新時代,以文化人、以文立品、以文興業的藍圖正在這片土地上徐徐鋪展開來。
都江堰、武侯祠、杜甫草堂、錦里古街,蜀錦、蜀繡、漆藝、銀花絲……成都豐富的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是這座城市的寶貴財富,保護傳承好這些“寶藏”是文化創新發展的根本所在。
不久前召開的全市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座談會上,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書記曹立軍在講話中指出,做好新時代新征程全市文化遺產工作,必須正確處理保護與利用、保護與發展、保護與開發等重大關系,全面完善保護體系、充實保護力量、健全保護機制,加快創新性發展、創造性轉化,讓鐫刻在蓉城大地上的文化遺產煥發新的時代光彩。
在成都市新津區寶墩遺址,寶墩先民于4500年前撒下第一粒水稻種子,拉開成都平原水稻種植的大幕。2022年,寶墩古城考古遺址公園被確立為第四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立項項目。深入推進寶墩、東華門等考古遺址公園建設是成都未來工作的重點之一,彰顯了該市對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視。
航拍寶墩遺址。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圖非遺弦歌不輟,文化薪火相傳。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系統保護同樣重要。在深入實施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展工程,著力構建文化遺產大保護格局的進程中,成都也通過多種形式進行實踐。
例如,日前啟動報名的成都錦繡技能大賽,就是希望通過比賽形式促非遺傳承創新。成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傳播科副科長張晶明介紹,該賽事不僅設置技藝、設計等多個賽道,旨在利用現代理念和工具,將傳統手工藝發揮得更好,并通過現代的設計和技術,讓更多人了解蜀錦、蜀繡。
如何提高文化遺產保護水平?平臺、人才、技術乃題中應有之義。走進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建設的成都考古中心,公眾考古中心、文物保護中心、科技考古中心、古建設計中心和文物信息中心等單元,集展覽展示、科普教育、文創研發、文物保護、行業服務等功能于一體,讓公眾全方位感受成都考古發展歷程和成就。
圖為成都考古中心。記者 安源 攝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顏勁松介紹,該院還在全力推進古蜀文明探源實驗室、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成都文物資源數據庫科研平臺建設,打造全國一流考古標本庫房,爭創世界一流考古機構;完善考古高層次人才聯合培養機制,壯大考古發掘、保護修復、整理研究、文物科技等人才隊伍力量,不斷提升文物勘探發掘研究工作效率。
伴隨民眾不斷增強的文化自信,“文博熱”持續升溫。成都正探索文商旅體融合發展之路,讓更多文化遺產“活”起來、“火”起來、“熱”起來。
比如,作為三國文化體驗區的錦里古街,在保留原有風貌的基礎上,特色商鋪琳瑯滿目。每逢節假日,這里都會舉辦各類傳統文化表演和手工藝展示,吸引大量游客前來參觀體驗。同時,傳統元素與現代設計相結合的系列創意產品,也深受年輕人喜愛。
古老遺跡與現代建筑交相輝映,時尚與傳統緊密結合,文化傳承與創新齊頭并進……3000年城名未改、城址未變的成都,肩負著新時代的文化使命,在建設世界文化名城之路上行穩致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