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西安4月3日電 題:黃帝祭祀對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有何意義?
——專訪西北大學中國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李友廣
中新社記者 阿琳娜
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離不開對中華民族古老文明的傳承、創新與發展。中華文明五千年綿延不絕,體現著中華兒女對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共同維護,離不開對人文初祖黃帝及其所創造文化的高度認同。黃帝文化對于五千多年中華文明的創造性發展,黃帝祭祀對于中華民族認同和文化認同的形成與積淀,具有無可替代的文化意義和歷史價值。
黃帝祭祀對國家統一與文化認同有何意義?黃帝文化對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有何啟示?近日,西北大學中國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李友廣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對此作出解答。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黃帝為何被尊崇為中華人文初祖?
李友廣:黃帝作為古華夏民族部落聯盟的首領,對中華民族的形成與發展厥功至偉。《史記·五帝本紀》開篇即云:“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曰軒轅。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聰明。”這段文字的字里行間,充滿了司馬遷對黃帝的崇敬之情。這當然與黃帝的卓越貢獻密不可分。他在位期間,涌現出許多澤惠后世的發明創造,既有生產技術方面的,也有物質生活方面和精神文化方面的。
軒轅黃帝像。張遠 攝史前文明時期沒有成熟的文字,因此關于黃帝的諸多事跡與貢獻主要是通過口耳相傳留存下來。據說黃帝時代開始馴養、使用牛、馬,發明了車、船,學會了打井,戰爭中開始使用銅制武器。黃帝的史臣倉頡創造了字,胡曹發明了衣,黃帝本人發明了冠。不僅如此,黃帝還設立了“七輔”“六相”“三公”“四吏”“百官”等,成為中國行政制度的開始。
他的這些開創性舉動為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奠定了物質和教化基礎。鑒于黃帝在中華民族初步形成歷史階段對中華文明的多方面貢獻,他被后人尊崇為中華人文初祖。
人文初祖殿。張遠 攝中新社記者:黃帝祭祀對中華民族文化認同有何意義?
李友廣:祭祀黃帝,無論在歷史上還是在今天,都非常有意義。史上黃帝信仰的出現、發展也與戰國中晚期國家大一統歷史趨勢密切相關。
《史記·五帝本紀》云:“黃帝崩,葬橋山。”《史記·孝武本紀》亦云:“北巡朔方,勒兵十余萬,還祭黃帝冢橋山。”《漢書·郊祀志》也有類似記載。橋山,今陜西黃陵縣。《皇覽》《地志》《括地志》均載黃帝冢在上郡橋山。
黃帝陵。張遠 攝從史學立場看,黃帝并非僅具私名意義,而更具共名意義和文化意義。對黃帝的祭祀與信仰,是一個悠久的歷史過程,在橋山祭祀黃帝的活動更是如此。《國語·魯語》記載,有虞氏、夏后氏都曾祭祀黃帝。《史記·封禪書》記載,秦靈公三年(公元前422年),在吳陽建立了專門的祭祀場所——黃帝祠。《史記·孝武本紀》記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漢武帝曾親率十余萬大軍北征朔方,返回路上祭黃帝于橋山。
2023年公祭大典。張遠 攝《冊府元龜》記載,唐代宗大歷五年(公元770年),鄜坊節度使藏希讓上言,坊州有軒轅黃帝陵,請置廟,四時享祭,列于祀典,得到批準。北宋時期,宋太祖曾下詔為黃帝陵置守陵五戶,命“歲春秋祠以太牢”“隳毀者修葺之”。明朝時,朱元璋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著禮部“定議”,將黃帝的致祭場所確定在當時的中部縣(今黃陵縣),并規定了每年遣使致祭的固定時間,后來多位明朝皇帝都曾遣使致祭。到了清朝,據統計,260余年間,清廷共遣使祭祀黃帝陵26次。1937年清明節,國共兩黨曾在橋山同祭先祖。自1980年以來,黃帝祭祀逐漸形成了清明公祭、重陽民祭的制度。
2023年公祭大典。張遠 攝可以說,隨著歷史發展,黃帝祭祀已成為一種顯著的歷史文化現象,而非僅僅是祭祀儀軌的呈現,從而逐漸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構成部分。由此觀之,黃帝祭祀早已超越具體歷史范疇,而頗具文化符號功能與文化象征意義。
在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形成與發展的過程中,以黃帝文化為基礎,包容了各民族文化的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凝聚力的源泉。因此在今天對于黃帝文化的研究,應尤為側重其價值判斷,而非事實判斷。對黃帝的祭祀,更應重視其社會功用與文化價值,而非經濟效用。這對于新時代維護國家統一、社會穩定和民族團結,均深具現實意義。
2023年公祭大典。張遠 攝
中新社記者:黃帝文化、黃帝祭祀對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有何啟示?
李友廣:黃帝祭祀雖是黃帝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并非全部。從概念上看,黃帝文化的外延很寬泛,包括政治、經濟、軍事、文化藝術、風俗習慣和民族意識等方面的內容。黃帝文化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們在新時代需要大力發掘與弘揚的重要內容,這對于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國家認同感,促進祖國統一,可謂作用獨特。
航拍軒轅廟。張遠 攝作為史前文明的重要人物,黃帝是華夏文明開創期先民中的杰出代表,為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形成奠定了基礎。他既被華夏各部族尊為共主,又在物質文明、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等方面作出了創造性貢獻。故而一直被后人所銘記、感念、祭祀、弘揚。
相傳黃帝手植柏。張遠今天,在積極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新時代,更應積極重視黃帝祭祀與黃帝文化,充分挖掘黃帝文化與中華文明特征形成之間的有機聯系。在東西方文明交流互鑒的今天,更應充分重視鞏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主體性,在堅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根基與特色的基礎上,積極與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鑒,切實推進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完)
受訪者簡介:
李友廣,中國人民大學哲學博士,西北大學歷史學(中國思想史)博士后,西北大學中國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兼任中華孔子學會理事,陜西省軒轅黃帝研究會秘書長,研究方向為先秦儒家政治哲學、儒道法關系比較與儒學思想史基本問題等。先后在《中國哲學史》《哲學動態》《文史哲》《東岳論叢》《社會科學》等學術期刊發表論文50余篇。目前出版學術專著《先秦儒家人性論的演變——以郭店儒簡為考察重點》《傳道與出仕:共同體理論視野下的先秦儒家》和《諸子視野與先秦儒家政治哲學》3部。主持與完成國家社科基金項目、陜西省社科基金項目等多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