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武夷山3月25日電 (記者 閆旭)“東西問·文明交流互鑒”主題對話活動日前在福建武夷山市舉行,中新社“東西問”欄目與部分應邀參加首屆武夷論壇的中外專家學者圍桌而坐,共話文明交流與互鑒。
圖為上海博物館研究館員陳才。中新網記者張斌攝上海博物館研究館員陳才認為,知識分子要有擔當,努力做文化的傳播者,把中華文化從書齋傳播到社會、從國內傳播到海外。今年,上海博物館將舉辦“金字塔之巔:古埃及文明大展”,預計展出787件古埃及文明不同時期的文物,讓觀眾得以充分領略古埃及文明的魅力。陳才認為,文物“請進來”,可以增進文化的交流互鑒;同時也要推動文物“走出去”,讓中國文物成為世界了解中華文化的切入點。
圖為越南河內國家大學中國學研究中心副教授、河內成都大學東方學院院長嚴翠恒。中新網記者張斌攝越南河內國家大學中國學研究中心副教授、河內成都大學東方學院院長嚴翠恒認為,增進文明交流與互鑒,最好的切入點是教育、最關鍵的要素是人。要注重影響年輕人,讓他們愿意傳承弘揚中華文化。與此同時,文明交流互鑒,要尊重人類文明各自的“內部邏輯”,尊重互相感受。
圖為廈門大學社會與人類學院教授張先清。中新網記者張斌攝“文明交流與互鑒,是從‘相遇’到‘共建’的過程。”廈門大學社會與人類學院教授張先清說,“相遇”就是各美其美,“共建”就是共同參與建設,不同文明體相互包容是非常關鍵的問題。
張先清認為,中新社“東西問”欄目在促進東西文明交流與互鑒中做出了積極的努力并取得很好的效果,未來可以聚焦文明的“共建”,探討中華文明在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中的重要角色。
圖為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李學軍。中新網記者張斌攝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李學軍從自己研究的法學領域入手,認為可挖掘武夷山、建陽、南平當地文化資源,促進東西方文明交流互鑒。她以宋代著名提刑官宋慈的《洗冤集錄》為例,指出宋慈依賴技術的“以證據實”辦案思想,對西方產生了相當影響,這值得深入研究和闡發。
“東西問·文明交流互鑒”主題對話活動3月23日在福建武夷山市舉行。中新網記者張斌攝“東西問”是中新社2020年底推出的大型學理型融媒體專欄,致力推動文明交流互鑒。本次主題對話,是中國人民大學等主辦的武夷論壇系列活動之一。(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