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上海3月23日電(范宇斌 郭琪)今年上海市兩會期間,上海民盟提交的界別提案聚焦“極端天氣下上海運營地鐵防災韌性對策”,受到了社會各界的關注。作為課題組組長,民盟上海市委會常委、民盟同濟大學委員會主委黃宏偉組織參與一系列調研,和課題組成員一起走訪申通地鐵、上海市氣象局,在上海市政協民盟界別委員工作室深度協商,提出了近300條建議和修改意見,群策群力打磨這份沉甸甸的提案。
作為上海防災救災研究所所長、同濟大學土木工程學院地下建筑與工程系教授黃宏偉表示,用專業特長參政履職、服務社會是他不變的初心。
上海民盟界別課題組調研地鐵運營。 上海民盟供圖筑牢“地下”安全防線
黃宏偉長期從事地下工程研究。“地下空間建設,水平的有暗挖隧道、垂直的有明挖基坑,最常見的一種地下空間利用方式就是城市運營地鐵。”黃宏偉介紹道,城市的地下布滿了各種管網,地下工程施工涉及對周邊建(構)筑和人們生活的影響等,筑牢安全防線是地下工程的重中之重。
以軌道交通為例,主體結構設計基準期是100年,但實際“壽命”取決于運營維護。黃宏偉把自己的工作比作“看病”:“一方面,在建設‘生產’中如何保障結構安全;另一方面,在‘產后’維護解決滲漏水、沉降等‘病害’。”
為此,黃宏偉帶領團隊研發了無線智慧感知監測、機器視覺檢測車等專業工具,通過給地下工程“把脈”,提高安全質量,延長使用年限。
“‘風’是可能性,即遇到災害風險的概率問題。‘險’是承受后果,即災害可能帶來的影響和損失。”黃宏偉喜歡用漢字解釋專業知識。他表示,在極端氣候常態化的背景下,基礎設施建設的風險管控尤為重要。“我們常聽到的‘百年一遇’,并不是大家理解的‘一百年遇到一次’,而是以過去百年間發生的最高、最大強度為設計基準,但極端氣候下可能第一年就遇到了‘百年一遇’的情況,所以我們的設計標準更新必須要跟上。”
近年來,“韌性”這個詞被廣泛提及。黃宏偉對“韌性”有著科學嚴謹的釋義:“談韌性,不能任性。韌性的科學內涵可以用4個標準來衡量,即魯棒性、冗余性、資源性和快速性。同時,韌性建設也有4個維度,即技術、組織、經濟、社會。比如我所從事的工作就是技術的維度,而從社會的維度提升大眾對韌性城市的認知是非常重要的一環。”
黃宏偉和春節留校學生一起包餃子。 上海民盟供圖去工地“驗明正身”
“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科技部“創新人才推進計劃”重點領域創新團隊負責人……黃宏偉身上的殊榮諸多,但他最喜歡的還是教師的身份。
在同濟大學土木工程學院,黃老師的嚴厲是出了名的,但他的課同樣深受學生歡迎。“照本宣讀不可行,學生聽了肯定要睡覺,所以我用實際案例激發學生的興趣,提升他們學習的主動性。”黃宏偉說。
黃宏偉上課時的場景。 上海民盟供圖黃宏偉的課還有一個特點——常跑工地。
“現在技術發展迅速,我們有計算機模擬,但仍不可取代工程實踐。我的導師孫鈞院士有兩句教誨我一直銘記在心,一句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另一句是‘驗明正身’,必須到一線工程現場,才能掌握一手資料,了解到最真實的情況,從而做到‘驗明正身’。”黃宏偉認為,要著力培養學生“從0到1”的創新,這些顛覆性的理論創新可能只是少數,卻是發展的基礎。
黃宏偉在上海市政協大會上發言。 上海民盟供圖履職彰顯“民盟心”
黃宏偉1993年加入民盟。“‘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是我一直堅持的原則。”黃宏偉表示,傳承同濟民盟的優良傳統,他結合曾在學校行政管理方面的經驗,發揮領導班子成員和骨干民盟盟員的力量,做到盟委月月有活動。“今年我們計劃與廣西大學開展合作共建,計劃去四川西充的張瀾故居……”
在盟內,黃宏偉結識了很多與他一樣有著熾熱“民盟心”的志同道合者。他說:“能夠和各個領域的專家交流,讓我受益良多。去年夏天,民盟同濟大學委員會聯合民盟上海中醫藥大學委員會、民盟楊浦區委會聯合開展義診活動,效果很好。今年我們考慮進行更多合作聯動,一起提升民盟的社會影響力。”
參政議政不能落下。在上海市政協委員中,黃宏偉也算一個“熟面孔”。從城市治理數字化轉型到韌性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他曾連續多次在上海市政協專題會議上發言,總是立足專業,深入調研,言之有物,議之有據。
談及未來,黃宏偉表示,中國土木工程起步很早,但是偏重實踐和經驗,理論體系沒有系統高層次建設。“我們要總結過去40多年的建設經驗,加大對基礎科研的投入,研究出屬于中國的‘工法’。我將此作為專業領域的著力點和履職建言的切入點,希望用我的專業作出貢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