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吉隆坡3月21日電 題:儒家思想蘊含的全球同理心促進文明包容互鑒
——專訪馬來西亞學者鄭文泉
中新社記者 陳悅
由中國人民大學等主辦的首屆武夷論壇系列活動即將舉行。將赴中國福建參會的馬來西亞學者鄭文泉日前在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時認為,儒學思想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當今世界依然可發揮重要的現實作用,儒家思想所蘊含的全球同理心對促進文明與文明間的包容、互鑒極富現實意義。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您在馬來西亞如何走上儒學研究道路?
鄭文泉:首先,馬來西亞華人普遍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具有使命感和憂患意識。尤其是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儒學在馬來西亞華文教育中相對處于一個被忽視的地位。但還是有華文教育工作者,利用課外時間,向一代代年輕人傳承和普及儒家經典。
馬來西亞吉隆坡雞場街。胡善敏 攝我在接受華文教育、學習中文的過程中,接觸到儒家的經典《論語》《易經》等,通過它們學習中文,進而了解到儒家基本思想,也自然而然產生對儒家思想的親近感。長大后,我負笈中國臺灣地區留學,導師也認為我個人的學術旨趣在哲學研究方向,因而我走上了儒學研究的道路。
我對古典儒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荀學和朱子學,朱子學方面又特別注意禮學,因為我發現朱子學既有學問的“理學”內容,也有與理學相匹配的實踐之道“禮學”,這一部分在東南亞的傳播更廣、影響更大。中國同行對海外儒學感興趣,我也因此寫了幾部書,包括《東南亞儒學》《東南亞朱子學史五論》《馬來西亞近二百年儒家學術史》。
我另一方面的研究,則是專注在東南亞學術與思想史的部分。
鄭文泉著作《馬來西亞近二百年儒家學術史》。鐘欣 攝中新社記者:您近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哪些領域?您認為儒學和傳統文化研究在當今世界能發揮怎樣的現實作用?
鄭文泉:我最近致力于研究儒家思想蘊含的全球文明同理心,此次提交的論文是《從全球文明同理心視角重釋孟荀之爭》。“同理心”課題在當前西方學術可說是“顯學”之一,它大大改變了世人看待人性和世局的觀點。如杰里米·里夫金指出,傳統以人性為“好斗、物質、功利和自私”的觀點已不時興,因為我們現在發現人類是一種具有同理心的物種;又如史蒂芬·平克所指,與其追問“為什么會有戰爭”或暴力,不如多問問“為什么會有和平”。“同理心”課題帶來的不僅是人性論視角的轉移,而且是移向更正面的人性論內涵與形象。
2024年3月,馬來西亞柔佛州巴西古當市舉辦國際風箏節,30余個國家和地區的130多名選手用各式風箏“扮靚天空”。陳悅 攝杰里米·里夫金在《同理心文明》一書的中文版序中,提出了自己對中國哲學特別是儒學的觀察和理解。杰里米·里夫金認為,孔子的“恕”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描述了跟現代“同理心”同樣的道德功用。最晚在孟子的時候,中國儒學已經提出了現代西方認知心理學和發育生物學才了解的“empathy”(同情、共情)或“同理心”現象,即“不忍人之心”或“惻隱之心”之說。與今天西方世界的“同理心”認知相較,儒學的同理并不根基于人的“權利”而是“責任”觀念,被同理的也不僅是人群而是整個宇宙萬物,由此更具有生物圈意識。
在我看來,從同理心的角度來看孟子、荀子之爭,表現在如何“知”這個同理心之“性”上,由此有孟學與荀學不同的學問風格和進路。在孟、荀之間,應不存在當前西方學者對同理心的不同態度,中國的孟、荀之學與當前西方的同理心思潮與研究,是在同理心的同一光譜上。
我認為,儒家思想所呈現的同理心和共情倡導人與人、文明與文明之間都可以基于同理心溝通、交流。正如《論語》所言“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同理心和共情可以促進文明的交流、包容,對文明互鑒有重大意義。
2024年3月1日晚,已有百年歷史的馬來西亞柔佛古廟游神舉行夜游活動。圖為馬來西亞華人著名的二十四節令鼓表演。陳悅 攝以馬來西亞的實例來說,從20世紀90年代起,針對當時的“文明沖突論”,馬來西亞各界積極推動儒家和伊斯蘭的文明對話,以學術研究和實際行動反駁“文明沖突”。現任馬來西亞總理安瓦爾,當時就和著名新儒家學者杜維明進行過伊斯蘭教和儒家的文明對話,倡導文明對話和多元包容,推動兩個文明之間的相互了解和溝通。
時至今日,馬來西亞的伊斯蘭學者和儒學者依然積極推動文明間的對話。比如,近年來,我和馬來西亞伊斯蘭科學會攜手,進行古代馬來文化的研究,探索馬來文明“古典時期”的多重意涵及其與伊斯蘭文明的關系,推動文明互鑒。相信這對馬來西亞多元文化的和諧共處、攜手發展也具有現實意義。
馬來西亞吉隆坡街頭的青年。胡善敏 攝中新社記者:您如何看待近年來中國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揚?
鄭文泉:進入20世紀以來,尤其是近年來,中國對包括儒家在內的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傳承進入一個成熟期。
在2002年,中國人民大學就成立了孔子研究院,我也曾被邀請前往交流,至今一直和中國大陸的儒學界保持密切交流,也感受到近年來中國對儒學研究越來越深入,并與社會發展相結合。
我注意到,近年來,不但孔子的誕生地——山東成立了尼山世界儒學中心,推動儒學和世界其他文明對話交流;中國各地也結合自身文明傳承,推動對儒家諸子的研究。
比如,福建就很重視朱子文化的挖掘和傳承,本次即將在南平舉辦的武夷論壇就著眼于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我對參加論壇,和中國學者交流充滿期待。
2013年8日,近百名來自臺灣的師生來到理學宗師朱熹的故鄉福建省南平市五夫鎮參觀,了解朱子文化,延續尊師重教傳統。圖為臺灣小學生身穿古代服裝在朱熹故居前向老師獻上芹菜、蓮心、棗子、桂圓行傳統的敬師禮。張斌 攝福建漳州的陳淳是朱熹的門生,創立了北溪學派,北溪學派的傳承影響后來又及于臺灣。近年來,漳州也很注重對陳淳的研究、傳承,令其成為串聯海峽兩岸儒學發展的重要橋梁。
此外,還有河北邯鄲弘揚荀子文化、浙江溫州傳承和合文化等,可說呈現出百花齊放的盛況。
中國的儒學者近年來對文本的研究也越來越深入,對古籍文本的整理、校勘、注疏、輯佚達到相當精細的程度。比如,我注意到,中國對荀子的研究已經深入到對荀子著作的“化性起偽”的“性”“偽”二字的闡發和研究。
中國對傳統文化和儒學的研究正深入、蓬勃發展,也為海外學者提供了發表研究成果、進行學術交流以及推動華人傳統文化傳承、研究和跨文明交流的平臺,具有相當的意義。(完)
受訪者簡介:
鄭文泉,現任馬來西亞拉曼大學中文系副教授。社會兼職包括馬來西亞中文與哲學學科審查人,國際儒學聯合會理事等。研究領域包括中國儒學、東南亞學術與思想史、文明對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