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樹”“水天一色”“漁樵小筑”……70多件藝術作品點綴在廣東佛山市南海區西樵山周邊,吸引了眾多游客。
一個制造業大區,文旅產業為何頻頻出圈?去年1月,南海區獲批成為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省級試點后,加快改變“以土地換租金、以空間換增長”的粗放發展模式,優化產業布局、修復生態環境,文旅產業活力迸發。僅今年“五一”假期,南海區就接待游客112.56萬人次,旅游收入位列佛山第一。
走進南海區桂城街道海逸小鎮,一棟連廊回環、色彩鮮明的辦公大樓格外醒目,其前身卻是一間舊廠房。以前,海逸小鎮是一個通儲物流工業園,廠房殘舊破落。去年通過“微改造”,當地引入創意辦公、文化藝術等企業,園區變成人氣高漲的科創社區,未來還將打造大灣區時尚數字產業基地。
這幾年,南海區探索多種合作共贏模式,以村級工業園改造升級為突破口,推動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全面優化城鄉、產業、生態和基層治理格局,破解用地碎片式、低效益等難題。
全域土地綜合整治也改善了生態環境。桂城街道夏南一社區統一整治改造一河三岸沿線景觀,開門見綠、推窗見花,重現嶺南水鄉風貌?!艾F在的夏南一社區天藍水清、村美人和,走出了一條綠色發展之路。”夏南一社區干部郭銘熾說。
站在南海區里水鎮萬花路,占地1600多畝的華穗耘谷現代農業產業園土地平整、阡陌縱橫,滿眼花卉、蔬菜、果樹。而半年前,這里只有零星的花圃、菜地和大片雜草叢生的撂荒地、廢廠區。去年底,里水鎮加大土地綜合整治力度,引入社會資本參與耕地保護、改造與恢復建設,喚醒了這片沉睡的土地。
為了遏制各類耕地“非農化”,防止耕地“非糧化”,南海區歸并調整城鎮開發邊界內全部永久基本農田,騰退生態保護紅線內不符合管控要求的建設用地,強力推進水田、耕地復耕復墾,實現農用地集中連片、集約發展?!拔覀兘y籌城鄉建設,推動產業優化、環境優美、配套優質,實現農文旅體康養一體化發展?!蹦虾^區長王勇說,目前全區已集約農用地2萬畝,新增耕地及墾造水田4280多畝,建成20個千畝連片產業社區、5個萬畝農業示范片區。
秋日的西樵山下,漁耕粵韻文化旅游園門口,游客排起了長隊。漁耕粵韻文化旅游園以700畝魚塘片區為核心,展示農耕時代桑基魚塘風貌、生態養殖技術、傳統絲綢文化,并融入帳篷、美食、音樂等時尚元素,成為集游玩、娛樂、休閑于一體的體驗式游樂園。“以前村民各自管理魚塘,生態保護意識較差。后來我們整治園內環境,修建生態文化博物館,游客逐漸多起來。”漁耕粵韻文化旅游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余喬金說。
如今,南海區城鄉面貌煥然一新。全區建成萬畝千畝公園12個,修復河心島20座,復墾復綠土地約6170畝,生態優勢逐步轉化為發展優勢。當地還采取“國有+集體”“出讓+出租”“住宅+商業”等混合開發模式,提升土地利用率,改善營商環境,實現了“政府、產業、企業、村民”共贏。
《 人民日報 》( 2023年09月28日 12 版)